说起2003年的医药行业,并购重组可以算得上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风生水起既与全国国有企业改制的大环境一致,也与我国医药行业现今的发展阶段暗合;既符合了入世后行业开放的承诺,也实践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
医药国企改制重组是其中数量最大、金额最多的一类,有民企入主国企,有国企与国企联合,还有海外资本进入国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推以下案例。
■ 复星联手国药
新年伊始,民营企业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国药集团医药控股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新公司注册资本10.3亿元,复星以近5亿元的货币出资,占注册资本的49%。
在参股上药未能如愿的短短半年时间之后,复星的并购愿望在营销网络与品牌并不逊于上药的国药集团那里得到了积极回应。作为一个资本高手,复星一直在医药领域扩展奋勇,特别对大型国企情有独钟。近两年来,复星先后参股天津药业、雷允上、武汉中联药业等,此次与国药携手后俨然已成为一个全国性医药实体,一股中国医药界不可小觑的力量。至于国药集团,理所当然也是此次重组中的赢家。已在去年底剥离出优质资产上市的国药集团,急需强大资金的注入以支撑重组改制,复星的入驻不仅一解其资金饥渴,民营企业的体制更能促使国药酝酿已久的改制一气呵成。这一重组优势互补,是国企民企各得其所的典型案例。
■ 东盛入主潜江制药
今年6月,经过近半年没有硝烟的厮杀,民企新贵西安东盛受让湖北潜江制药厂的2150万最终成为潜江制药的第一大股东。
作为一家通过资本手段借壳上市的民营企业,东盛集团近年来十分活跃:通过收购青海制药集团,拥有了全国最大的麻醉药品生产基地,成为在麻醉药领域处于国内垄断地位的企业;收购江苏启东制药,获得盖天力、白加黑、双黄胶囊等知名产品,使企业拥有了较好的利润增长点;这次完成对潜江制药的收购,标志着东盛进军眼药领域已然如愿。
一度被称为“眼科第一股”的潜江制药是一个老国企,上市以来业绩呈现逐年滑坡的趋势,今年第一季度每股收益仅0.03元。但它有令人不可忽视的优势,那就是它是一个干净的“壳”,2002年年报显示,潜江制药账上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没有一笔贷款担保,没有不良投资,甚至还有逾亿元的货币资金趴在账上,这对于意欲做大的民企来说其诱惑不言而喻。
■ 复星、华源力争东北药
7月盛传资本高手复星与东北药洽谈收购事宜,11月,又有消息说,华源成为复星此次收购案的有力对手。这一变故已无法像前两次那样强烈振动有关人员的神经,它不过成为缘起于两年前的东北药收购案一波三折过程中为数众多的小插曲之一。
维生素C是东北药的主导产品,作为位于老工业基地沈阳的老国有控股企业,所有典型的“国企病”它都具有:市场开发能力低、自生能力弱、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严重,引资改制成为东北药发展的必然选择。华润、巴斯夫都曾表示浓厚兴趣,但最后都成匆匆过客,而此次复星、华源是否也会与东北药失之交臂还不得而知。屡屡生变的缘故来自于其母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东的变动与人人垂涎的维C生产线,股东的变动使进行中的谈判重新开始,颇具市场潜力的维C生产线自然不能单独出售,外带的还有其它不盈利甚至亏损的项目,这也使有些资本望而却步。
■ 东阿阿胶与华润顺利结合
9月2日,就在山东省政府和香港贸发局举办的一次国际企业经济合作洽谈会上,东阿阿胶合资方案拍板签约,“外方”是香港华润,相比东北药并购的曲折历程,这一合作显得波澜不惊、一拍即合。香港华润出资3亿余元控股东阿阿胶集团,间接控股上市公司东阿阿胶。
该合资案你情我愿、皆大欢喜,东阿阿胶借华润有了港资背景,并可利用华润遍布内地、港澳、东南亚、北美的零售网络,让阿胶走出国门。华润则通过控股东阿阿胶为构造自己的“医药帝国”打下更牢固的根基。东阿阿胶选择华润并合作顺利,还有一个潜在原因,那就是华润属于香港注册的国有控股企业,既在所有制上有认同感,又有海外背景。
■ 北京药企集体出售
严格地说,这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并购案例,因为到目前为止,除了北京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与民营企业浙江新和成股份公司共同组建浙江新赛科药业之外,其余8家至今动静不大。而新赛科药业其实早在北京市经济委员会向外资民资隆重推荐9家药企前一年就已谈成并签约。
今年7月,北京市经委正式启动“北京工业百户国企与外资、民间资本并购重组行动",其中包括9家医药企业: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北京赛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医疗器械研究所、中国医药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北京双鹤制药装备有限公司、北京双鹤高科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万辉药业集团和北京卫生材料厂。据了解,迄今为止,大多数企业的出售重组工作进展不大,更没有一家确定合作对象。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效益较好的企业资本有兴趣,但企业缺乏重组动力;效益差的企业有重组动力,但资本缺乏兴趣。
■ 中国药材集团公司并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这是国家国资委属下两个巨型企业的重组,以政府为主导,也考虑到了资源共享与业务互补。
4月28日,组建不久的国资委即批复两家合并,与之同时重组的还有8家大型国企,这是国资委对196家直属中央国企改制重组既定战略中的一小步,也是我国医药工业“十五"规划中的一大步。按照医药工业“十五"规划,现有企业将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培育出10个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并使其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的30%以上。应该说,这一规划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根据入世承诺,今年5月外资可在我国设立药品分销合资企业,2004年12月,药品分销将向外资完全开放。这促使国内的医药物流商加快步伐做大做强。
■ 首个合资药品分销公司诞生
中国刚刚打开医药分销大门,世界著名医药流通商瑞士裕利就如期而至。5月16日,经商务部批复,裕利与军转民企业中国新兴医药科技发展总公司组建了“永裕新兴医药有限公司"。这是我国第一个医药流通领域的合资公司。
裕利在亚洲地区专业从事医药物流已有上百年历史,特别是在西方药品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如葛兰素、默克、拜尔、史克、强生等世界著名企业的产品,都由裕利公司在亚洲代理分销。新兴医药的主打业务也是国外药品的代理,作为一家全国性的药品批发商,在北京及其它一些大城市拥有销售网络。主营业务的相投与政府的支持使这一引资重组进行得顺顺当当。
■ 三九收购日本药厂
这是中国药企第一次收购外国药厂、首次以生产商身份进入国外市场。
今年7月,三九通过自己控制的本草坊,收购日本东亚制药51%的股份,新厂名为“三九集团东亚制药株式会社"。从2003年9月1日起,它原有的130种汉方药(日本对植物药的称谓)统一启用新的品牌――三九。三九药将绕过各种壁垒,直接投入日本市场。
这一案例不仅对中药走向世界意义重大,也开辟了我国医药企业并购国外药企的先河。这是放言成为跨国公司的三九集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也是三九为我国医药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的一条可行的思路。
■ 北大方正重拳出击
7月,重庆的医药上市公司ST合成宣布,其最终控制人将变更为北大方正。
北大方正,这是医药行业的一个新进入者。且先不说它的多元化战略是否会像清华紫光一样将企业带进泥沼,也先不说资产质量欠佳的ST合成是否会让北大方正消化不良。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北大方正接盘ST合成的勇气,看到的是北大方正通过ST合成绕道进入医药行业的战略,看到的是医药这一朝阳行业对资本不可抗拒的魅力。这确实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且发展势头良好。2003年1-5月,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高达42.2%。这些数字已成为引领后来者不懈进入的大旗,至于他们是否能一路走好,还取决于他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以及更多的东西。
■ 石药集团牵手乐仁堂
相比以上9个案例,它不论从金额还是从影响力来说都要小得多,但它却是医药制造企业与医药流通企业合作的一个典型,并清楚地反映出医药行业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行业链条的“上下通吃”。
11月,石药集团正式成为石家庄乐仁堂的第一大股东,作为制药企业的石药掌握了销售终端。这种模式并非自石药始,更大规模的类似案例早有发生。如海王不仅生产药品保健品,还拥有海王星辰遍布大小城市的连锁药店;太极集团在巩固其医药保健品企业西部老大地位的同时,又出资亿元收购桐君阁,成为集生产商与销售商于一身的企业;在消费者印象中,三九并不只有三九医药,还有三九药房,与此相同的还有同仁堂、中联等企业。这一趋势今年以来表现更为明显,至少在现在看来,虽然有平价药店的“搅局”,家电行业中生产厂家与商业资本的尖锐矛盾还不会在医药行业中大面积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