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等了42年普京总统续前缘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9-01-14 00:10:08
6月底,退休高级工程师蔡文博收到了一封寄自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信,来信人是他的老同学柯沙辽夫。蔡文博小心翼翼地拆开信,手因激动而微微颤抖着。对这位69岁的老人来说,这封信实在太珍贵了,因为他足足等待了42年!
“文博,收到你的信我简直不相信是真的,我原以为在有生之年再也得不到你的音讯了。这些年里,我们全家一直在思念你……”读着异国朋友的信,蔡文博的眼眶湿润了。信里还有一张全家福。尽管时间已将一个英俊的俄罗斯小伙子变成了一个老人,但蔡文博还是一眼认出了柯沙辽夫。 休 闲 居 编 辑
别时同学少年,再“见”已是白首。而仅仅是照片上的“见面”,也非常不易。这十多年来,蔡文博通过各种途径寻找老同学,等来的却是一次次失望。最终帮他找到柯沙辽夫的,竟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几天前,记者来到金汇路的蔡文博家,听他讲述了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异国求学结缘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向苏联派遣了大批留学生。1955年,年方二十的蔡文博被派往列宁格勒水运工程学院,在轮机系学习。刚进学校时,中国同学都住在一起。校领导说,中国同学在一起整天讲汉语,对提高俄语水平不利,应该和俄罗斯同学一起住。于是,蔡文博和同系的阿那托里·柯沙辽夫成了室友。
柯沙辽夫中等个子,褐色的鬈发,是个热情开朗、很有修养的俄罗斯小伙子。两个年龄相仿的异国青年朝夕相处,志趣相投,很快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柯沙辽夫在学习上给了蔡文博很大帮助,还经常邀请他去自己家玩。他家在列宁格勒郊外的普希金城,那里是沙皇时代的皇村,普希金曾在那里读书,那里的许多名胜都留下了这对好朋友的足迹。
柯沙辽夫是家里的长子,还有3个妹妹,父亲是卫国战争的老战士,母亲是位女工,他们全家都对这个远道而来的中国小伙子格外关怀,给了他家庭般的温暖。元旦是俄罗斯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柯沙辽夫一家每年都邀请蔡文博一起庆贺元旦,他们在辞旧迎新的零点,一起聆听广播里传来的克里姆林宫的钟声。那温馨的一刻,至今还清晰地留在蔡文博的记忆里。
5年过去了,蔡文博完成了学业。回国前,柯沙辽夫一家都前来为他送行,赠给他两本画册——《列宁格勒》和《俄罗斯博物馆》,柯沙辽夫在扉页题了一句话:“希望我们的友谊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淡忘。”
深厚友谊中断
1960年9月,蔡文博回到国内,在711研究所当工程师,从事舰船动力研究。起先,他和柯沙辽夫还保持通信。从信中,他得知柯沙辽夫结了婚,生了儿子。1962年5月,柯沙辽夫还寄来了儿子的照片。但这也是柯沙辽夫给他的最后一封信。当时中苏关系趋于恶化,和苏联人通信随时可能戴上“苏修特务”的帽子,加上蔡文博从事的是军工研究,更须事事小心。就这样,一对异国好友的通信中断了。
接着,“文革”开始了,许多有海外关系的人都和“里通外国”、“现行反革命”划上了等号,蔡文博尽管心里非常惦念柯沙辽夫,又怎敢给他写一个字?
尽管政治风云将他和万里之外的柯沙辽夫无情地隔开,但蔡文博一直盼望着,中苏两国关系总有一天会恢复,到那时,他就能和柯沙辽夫再叙友情了。
十年寻找未果
光阴荏苒。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渐正常化。蔡文博心中燃起了希望。
他先是给母校列宁格勒水运工程学院去信,希望帮助打听校友柯沙辽夫的下落,可是信如石沉大海。他还托过不少人寻找老朋友,包括一些俄罗斯人。90年代初,列宁格勒中央柴油机研究所代表团来他们研究所访问,蔡文博参加了接待。临别时,他恳求俄罗斯客人替他寻找柯沙辽夫,还给了他们一张照片。俄罗斯客人走后,他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可什么也没有等到。也许,时间过去太久了,要在外国的一个大城市中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
为了找柯沙辽夫,蔡文博想尽了办法。他听说国际红十字会帮人找到过失散的亲人,怀着一丝希望来到上海红十字会求助。但工作人员告诉他,国际红十字会只能帮助寻找直系亲属,老同学不在此列。蔡文博深感失望。
求助普京总统
几年前,蔡文博退休了。人上了年纪,更容易怀旧。他感到,当年自己的学习、生活及成长,和柯沙辽夫一家的关心密不可分,而且这份真诚的友谊,不仅仅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也是两国人民友谊的组成部分。前些年,苏联发生了剧变,国家解体了,列宁格勒也更名为圣彼得堡。俄罗斯局势动荡,经济滑坡,蔡文博更牵挂着老同学,不知他过得好不好?身体是否还健康?甚至他是否还在人世?他有时想,难道今生就再也找不到柯沙辽夫了?如果是这样,这将成为永远的遗憾。
在俄罗斯还有谁能帮得了我?蔡文博不断问自己。忽然,一个名字浮现在他脑海——普京总统。蔡文博感到,普京执政以来,在许多地方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他是一个不仅具有很高的威望,且富有人情味的国家领导人。于是,他决定向普京总统写信求助。
蔡文博在信中讲述了在俄罗斯度过的难忘的5年大学生活,以及他亲身感受的中俄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寻找柯沙辽夫一家的渴望。信是今年元旦前寄往克里姆林宫的,蔡文博还在信的末尾向普京总统祝贺新年,并预祝他在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中获胜。
终于有了结果
信寄走后,蔡文博没有抱很大希望。他想,普京总统日理万机,不一定看得到这封信,加上今春俄罗斯很不平静,还有总统选举等大事,一个外国人的信被搁在一边也是很正常的。今年4月初,一封来自圣彼得堡市政府的公函辗转来到他的手中。信中写道:“您寄给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信已转到圣彼得堡市信访局,由我们负责处理。经过有关方面的一番努力,您要寻找的老同学阿那托里·柯沙辽夫终于有了下落。他的家庭地址如下……”信末还有一位负责人的签名。
原来,蔡文博写给普京总统的信没有被遗忘,也没有被置之不理,而是很快从莫斯科转到了列宁格勒州,再转到了圣彼得堡市政府。为了帮助蔡文博寻找老同学,俄方通过列宁格勒州内务总局(相当于我国的公安局)和圣彼得堡市内务总局的信息档案进行查找。所幸进入了信息时代,俄方通过电脑查询,很快找到了柯沙辽夫的住址,否则靠手工翻户籍资料,不知要花多少时间呢。
40多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蔡文博欣喜若狂。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国人,给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写信,而且讲的又是私人的事,竟然得到了回复。这件事体现出俄罗斯政府官员的务实作风,也可以看出俄罗斯领导人对中俄友谊的重视。
重拾青春记忆
蔡文博立即提笔给柯沙辽夫写了一封长信,又附上几张照片。一封盛载着42年思念之情的沉甸甸的信飞向圣彼得堡。
71岁的柯沙辽夫收到这封来自上海的信,也激动万分,彻夜未眠,40多年前和蔡文博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又一幕幕浮现在眼前。对他来说,那段友情是他青春的记忆,无比美好,而今两人都已退休,能够重新联系上,简直是个奇迹。
柯沙辽夫也写了封长长的回信。他在信中讲了分别后自己几十年的经历,谈到了俄罗斯近年来的变迁。柯沙辽夫写道:“还记得圣彼得堡凯旋门吗?就在我们以前的宿舍旁边,我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也离那儿不远。现在,我和妻子都已退休,有一儿一女,还有了第三代,93岁的老母亲还在,她还记得你,向你问好……”蔡文博读到这里,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
穿越了遥远的时间和空间,两颗心又紧紧连在了一起。让我们祝福这份跨越国界的友谊地久天长。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