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得多发性神经根炎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18 05:40:02
>>>>>>>>提问现在如何保健
休 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概述】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系感染所致的全身性多数周围神经的对称损害。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和周围性感觉障碍。脑脊液中常有蛋白增高而细胞数正常。严重者可有发音嘶哑、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甚至引起呼吸困难等危急症状。
针灸治疗本病,虽已编入教材之中,但五、六十乃至70年代有关报道甚为鲜见。近些年来,临床资料才逐渐增多。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应用针刺、电针、穴位注射或粗针等,都需要配合中西医疗法,尤其在重型病人中,更是这样。以针灸为主综合治疗本病,疗效已有所提高,因各地所用的疗效评判标准不一,其报道的有效率差别较大,介于75%~95%之间。有单位曾将针刺加穴位注射组和非针组(静滴或肌注与穴位注射相同药物)作对照,在其他用药和一切措施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前者疗效极显著,优于后者[1]。但这类工作不多,故针灸的实际作用及其治疗原理有待进一步证实。
【病因病机】
【辩证分型】
【治疗】
(一) 体针加穴位注射
1.取穴
主穴:大椎、华佗夹脊(胸2~骶4)、肩髃、曲池、合谷、髀关、阳陵泉、绝骨、环跳、肩贞、外关。
配穴:全身虚弱或躯干瘫痪选加肝俞、脾俞、肾俞、命门,面瘫选加地仓、颊车、攒竹,呼吸肌或吞咽肌瘫痪选加廉泉、人迎、膈俞、膻中、哑门,尿失禁或尿潴留选加气海、关元、肾俞、三阴交。
2.治法
药液: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兰他敏。上述药物各一支,临时混合后进行注射。
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每次选8~10穴。一半穴位作针刺用,一半行穴位注射。针刺手法以提插捻转泻法为主,尿失禁用补法。每穴均先快速持续运针100次左右。兴奋性高者,刺激宜弱,兴奋性低者,刺激宜强。幼儿不留针,余均留针20分钟~30分钟。选择瘫痪较明显肌群附近的穴位以电针刺激,用锯齿波,频率150次/分,强度中等,时间同上。
穴位注射时,宜先以提插法或雀啄法得气,然后推入药物,每穴0.5ml。针刺与穴位注射可交替进行。一般每日1次,重者2次(1次针刺,1次穴位注射)。
3.疗效:共观察226例,有效率96.7~100%[1~6]。
(二) 粗针
1.取穴
主穴:曲池、合谷、八邪、阳陵泉、绝骨、八风。
配穴:手三里、丘墟、足临泣、京骨。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效果欠佳时,酌加配穴,每次2~3穴。用特制粗针(直径0.8mm~1.0mm,长3寸~8寸)迅速刺入穴位,先浅后深,慢按紧提,捻转与提插结合,反复运针,至有触电感为度。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刺激1次。出针后,针孔不向外渗血者可不用酒精消毒棉球按压。因粗针刺激较强,每周治疗2次。
3.疗效
粗针为主治疗36例,治愈率64%,总有效率达97.2%[7]。
(三) 电针
1.取穴
主穴:上肢取穴分二组:(1)曲池、外关、八邪;(2)手三里、合谷、后溪。下肢取穴分二组:(1)足三里、承山、八风;(2)阳陵泉、三阴交、太白。
配穴:肩髃、肾俞、脾俞、公孙、环跳。
2.治法
以主穴为主,据病变部位,每次各取1组穴,两组穴可轮替应用。配穴酌加。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用连续波和疏密波各10分钟,强度中等。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日~5日。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症状消失,功能正常,3个月无复发;有效:症状减轻,功能进步,有轻微的麻木感;无效:未见改善。
共治疗86例,痊愈47例,有效19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为76.7%[8,9]。
(五) 其他措施
1.针灸治疗前,宜短期使用激素、维生素、抗生素或服清热解毒之中药,以稳定病情。另外,早期腰穿放液(通常3ml~5ml)减压,然后进行针灸,有利于疗效的提高。因为放液后可使肢体疼痛减轻,病情进展缓慢。
2.加强护理,多翻身。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持呼吸道通畅,积极吸痰。
3.针刺期间,可配合服复痿汤。复痿汤组成:黄芪21g、当归15g、川牛膝15g、木瓜12g、白术12g、菟丝子15g、炒杜仲15g、熟地12g、茯苓12g。每日1剂。
【古案选介/名家验案】
医案一
郭××,男,46岁,农民。1977年11月14日初诊。
主诉:四肢无力伴行走困难5天。
病史:病人于11月10日突然感到四肢无力,步行困难,不时跌扑跪下。到山西寿阳县医院检查,诊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经该院针灸数次,无效。现不能行走,伴四肢无力,食欲不振,蹲下站起需人搀扶。
检查:语言低微,精神欠佳,四肢瘫软无力。舌苔淡腻,脉细。双上肢肱二、三头肌反射减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肌力Ⅱ级。化验检查:血尿常规无异常。脑脊液检查:蛋白含量1200mmol/L(120mg%),糖2.7mmol/L(50mg%),氯化物200mmol/L(710mg%)。
诊断: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治则:清热化湿,扶正祛邪。
取穴:华佗夹脊胸1~腰5、风府、风池、大椎、陶道、肩髃、曲池、三间、阳陵泉、足三里、太溪。加配:脾俞、胃俞、膀胱俞、肾俞、委中、内庭、行间。
治法:以1.5寸毫针刺主穴,不留针(恢复期可留针)。风府、风池、大椎、陶道、曲池、三间用泻法,阳陵泉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太溪用补法。每日1次,连针10日。以梅花针叩刺配穴,用中度手法,平补平泻(恢复期用轻度手法)。上述配穴可交替使用。每日1次,连针10日。
第1次针后病人感觉四肢活动较前有力,并可扶墙下地站立行走数步,查四肢腱反射较前好转。第2次针后可在屋内来回行走约15m,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增加。可自行蹲下,但仍不能自行站起。第3次针后,效果与第2次针后基本相同。第4次针后,可行走50m,也可自行蹲下起立。查四肢腱反射正常。针10次后,基本恢复正常,为巩固疗效,改为间日针1次,继续针5次后,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师怀堂医案)
医案二
赵××,男,5岁。1987年10月4日初诊。
主诉:(其父代诉)下肢痿软无力、上肢抬举困难10余天。
病史:患儿于1987年8月患疟疾,经治疗后已经痊愈。10天前因在地上睡觉,第2天走路不正常,最近几天发现患儿走路两腿发软,并伴发上肢无力,抬举困难,两手握拳无力,并呈进行性加重,以致发展成瘫痪,兼有呼吸困难。
检查:神志清楚,发育中等,营养一般,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良好。腹部柔软,肝脾未触及,提睾反射消失,腹壁、足跖、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腱、跟腱反射均消失,四肢末端深感觉迟钝,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迟。血常规白细胞13.5×109/L(13500/mm3),中性0.81(81%),淋巴0.19(19%)。
诊断: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
治则:补益气血,壮肾起痿。
取穴:夹脊穴、足三里、廉泉、合谷、曲池、太白、阳陵泉。
治法:上述腧穴,用补法,每日针刺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5次为1疗程。
针治1疗程后,上肢可内旋、外展、抬举,下肢稍有改善。针治2疗程后,患者能在别人掺扶下能下床做简单运动,肌肉松弛明显好转,呼吸基本正常。手握物仍无力。针治6个疗程过,患儿生活可自理,自己可独立行走,肢体功能恢复正常,病告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发育良好,行动自如。
(毕福高医案)
医案三
张 ×,男,4岁。1980年5月10日初诊。
主诉:四肢瘫20天。
病史:患儿20天前突然双下肢软瘫,继而双上肢瘫,不能抬头,呼吸困难,饮水呛,急诊入儿科病房。经吸氧、抗生素、激素、能量合剂等静点抢救,病情稳定,四肢瘫不见好转,要求针灸治疗。
检查:神志清,言语流利。五官除饮水稍呛外,基本正常。四肢弛缓性瘫,肌力0级,各种生理反射未引出,病理反射(-)感觉存在。心肺及腹部正常。舌苔淡黄,脉沉弱。
诊断:格林-巴利氏综合征。
治则:疏筋活血,健脾扶正。
取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髀关、足三里、大椎、脾俞、肾俞。加配:合谷、廉泉。
治法:用三磷酸腺苷、辅酶A、加兰他敏、维生素B1、B12、奴夫卡因各1支混合后穴注。每天1次。廉泉、合谷采用针刺。
治疗2次后饮水呛治愈,4次后能坐,四肢会动,肌力Ⅱ级。8次后双上肢高举过头,双下肢能站立。1个月后会行走,4个月痊愈出院。2年后随访,一切活动如常,无后遗症。
(赵兰医案)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兰等.针刺和三磷酸腺苷等药物穴位注射治疗50例小儿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中国针灸,1983;3(3):7
[2]高文武.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新医药学杂志,1974;(4):30
[3]胜涛.针刺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上海针灸杂志,1982;(4):24
[4]刘毓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63例.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12):754
[5]王旭等.电针刺激华佗夹脊穴治疗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18例.针灸学报,1990;6(2):45
[6]朱俊珂.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中国针灸,1997;17(11):693
[7]关海岐.粗针治疗多发性神经炎36例.中国针灸,1982;2(6):14
[8]刘桂英.针刺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30例.陕西中医,1989;10(3):132
[9]钱志云.针刺治疗多发性神经炎56例临床观察.湖北中医杂志,1987;(6):30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