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其变——杨振宁的“父教”故事之三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10-26 23:12:29
不干涉孩子,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也许是对父母们家教的高难度要求,但这种收得拢又放得开的高难度动作却是高超的艺术。所谓收得拢,就是在该点拨孩子的时候决不姑息容忍;所谓放得开,就是给孩子足够大的空间自由驰骋。杨武之对儿子杨振宁的具体方法,可称为“静观其变”。
其实,杨振宁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但小孩子有些缺陷是正常的。例如杨振宁小时候的动手能力不怎么样,显得力不从心,但杨武之与妻子孟罗华并不苛求。有一次手工课,杨振宁兴致勃勃地捏制了一只小鸡。放学回家,他拿出来给爸爸妈妈看,夫妻两人看了,笑着说:“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休 闲 居 编 辑
杨振宁确实非常聪明,圆圆的大脑袋,闪烁着智慧的大眼睛,紧抿的双唇显示了他坚毅刚强的个性。中学时代,杨振宁认真地对父亲说:“爸爸,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杨武之慈祥地看着他:“好好学吧!”杨武之欣喜地看到儿子身上的特殊气质,超凡智慧,见识精确有毅力。
杨振宁16岁了,该考大学了,杨武之这才不慌不忙地介绍儿子接触近代数学的精神,让儿子渐渐明白纯数学太虚,不够实用,杨振宁的目标转到了化学上,但在入学考试时,他自修了高三物理,发现物理更适合自己的口味,认为自己具有学物理的气质和风格,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物理专业,而扎实的数学基础为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铺平了道路。这一切,杨武之夫妻丝毫未加干涉,静观其变。
关于这一变化,人们诧异:“杨武之的儿子数学很好,为什么不子承父业攻读数学呢?”当杨振宁在19年后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时候,有谁还会怀疑当年的决定呢?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