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请你在课堂上发泄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25 11:48:47
孩子,在许多人们的眼里最是天真无忧的。其实,这是种错觉,孩子们同样需要倾诉,需要将心中的烦恼发泄出来。现在,上海市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机会。每周一次的“情感教育课”是他们松弛身心、寻找理解和支持的地方。
一人倾诉全班支招
休 闲 居 编 辑
在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里,许多老师的心里都装着不少问号:“这个漂亮的宝贝为什么总是挨打?为什么这些男孩子总爱和女孩子过意不去?花季少年为何总是闷闷不乐?……”经过共同探讨,大家发现,现在一方面我们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过分溺爱、过高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心理较为脆弱,心理障碍现象明显增加,容易产生兼容性差,刻苦精神欠缺,挫折承受能力不强等问题。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遇到困惑、挫折没人可倾诉,似乎不大愿意讲给父母、老师听,好朋友又太少。他们曾经尝试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课都没能解决问题。大家都有点困惑,该怎么办呢?
正巧,上海市政协委员韩生廉在今年举行的一次市政协会议上,提交了一份关于“上海应率先在中小学开设情感教育课”的提案。该校领导们闻讯后精神为之一振,并立即决定将这个内容引入学校的教学。
情感教育课该怎么上呢?经过多次讨论,得出了一个共识:开设情感教育课就是为了畅通学生宣泄的渠道,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不论什么形式,关键是要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取得学生的信任,给学生一个发泄的环境———在课堂上,通过互助的方式,由他们自己来认知自己的心理情感问题,让他们敞开心扉,尽情抒发。于是,由学生倾诉、互助为主的每周一中午的20分钟情感教育课应运而生。
2001年4月9日星期一,卢湾区第一中心小学的第一堂“情感教育课”开课了,在中午12:45到1:05短短的20分钟里,每个同学都成了“主讲”。他们纷纷走上讲台,诉说自己心中想说的和想发泄的事情,有的孩子还提出长期压抑在心中的困惑请大家帮忙解答。在五(6)班的教室里,孩子们在大队干部的主持下,热闹地进行着“一人吐苦水,大家出主意”的讨论。“有一次我在玩时,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正巧妈妈那天心情不好,就顺势把气出在我身上。”“我明明在做作业,可是爸爸回来却不分青红皂白地训了我一顿,说我在开小差。”……每当一个孩子诉出委屈,全班的同学都争着举手发言,说出自己能够帮助解决的办法。
与此同时,五(10)班的学生们正在讨论另一个话题:“遇到伤心事怎么办?”同学们有的说:“哭。大哭一场然后再来解决。”有的讲:“我去大吃一顿或大玩一场。这样,这件伤心事就会忘掉。”
每个班级的话题各不相同,有的探讨“怎样正确面对友情”,有的讲述“少年也识愁滋味”,还有的更是直接地问班主任“您心目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学生?”每个教室里的话题,都是这里的孩子们自己选出来的“焦点”。整个过程中,在场的班主任只是扮演“倾听”的角色,最后才简单的点评。
孩子发泄家长倾听
对于情感教育课,同学们普遍表示喜欢。“一是心里面藏的话可以说了,大家不会再憋着难受,二是这堂课让我了解别人,也让别人全面了解我。”一位女生在谈到情感教育课后的收获与体会时喜滋滋地说,“我们时常会遇到许多不开心的事,比如父母的责骂,老师的偏心,同学的争吵,成绩的下降等等。以前都只能憋在心里,无处倾诉。现在有了情感教育课,能抒发了。更重要的是能听到来自同学们的安慰或鼓励,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心情自然就好了。”老师认为,情感教育课上倾诉者和倾听者都是同龄学生,所以容易使他们敞开心扉,一吐为快。尽管有时讲不到点子上,或说不出多少理论,但对一个倾诉者来讲,能获得同伴的反馈和共鸣,在心理上已是很大的安慰了。而且通过情感教育,同学间多了个直接交流的渠道,老师也能更多地掌握孩子们的情感动向,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引导。
通过一个多月的情感教育,孩子们走过了“说套话”到“说心里话”的过程,同学们爱上这堂课,同时又渴望能让爸爸妈妈也来听听自己的心里话。于是,老师们又把家长请到了情感教育的课堂中。家长、孩子、老师“排排坐”同上一堂课成了周一午课时的又一个亮点。
孩子们坦坦荡荡地发泄平日里积聚的委屈、不满、困惑,这让旁听的家长不时地露出诧异的表情。难怪一些家长面对孩子的坦诚会由衷地说:“本来我以为很了解你,其实我该更主动地接近你。”一位家长更是动情地说:“孩子们的真诚感染了我,看到他们能这样毫不做作地宣泄,觉得他们真幸福、生活真美好!”
学习宣泄管理自我
身为同济大学教授的韩生廉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长期获得成功的人,肯定在智商和情商方面达到很好的协调。美国耶鲁大学的实验资料显示,在决定一个人未来成就的因素中,20%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而80%是其他方面的因素,其中尤以情感因素为主。他认为应该让中小学生培养如何控制冲动,摆脱忧郁,尊重他人情感,如何处置冲突的能力。
在旁听了情感教育课之后,韩生廉教授深有感触地说,也许这两堂课还不能说明问题,但等到这些孩子上中学,读大学,乃至今后一生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都会发现,这种了解自我、管理自我、鼓励自我、控制自我,以及能够把烦恼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训练,为他们储备了无价的财富。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