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对中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报告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9 16:55:46
>>>>>>>>提问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报告范文!
谢谢各位老大~!
休闲 居 编 辑
>>>>>>>>休闲养生网回答:五城市中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视“责任”为重要价值观
科学时报 作者:李晨
青少年的发展状况一直为全社会所关注。在中国13亿人口中,13~18岁青少年超过11.1%,约为1.5亿。那么,青少年一代是否在健康成长和发展?在他们的成长和教育中,有哪些需要提出并及时解决的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郑钢主持参与的“我国五城市中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为以上问题的解答提供了基本资料。
5年准备
“最初,我的工作是从北京市未成年人发展状况调查开始的。经过5年时间,才把这项调查扩展到全国5个主要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汕头和昆明的5800余名中学生。”郑钢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
近十年来,国内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走向深入。2000年,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合作完成了对北京市13~18岁未成年人发展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青少年身体发育、智力发展、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发展、生活目标、学习动机、人际关系、法律意识及政治观念等众多层面,目的是了解当前社会和文化环境条件下青少年的发展现状,了解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过程,预测青少年一代的未来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郑钢就是这次调查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心理所负责制定了研究总体方案和编制调查中使用的问卷,并完成了对调查获得的全部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根据研究结果,共整理出16个调查报告提交给北京市政府有关机构,并在调查报告初稿的基础上完成了《聚焦新生代——北京市未成年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于2002年出版。研究者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客观地描述北京市未成年人的整体状况,提出了未成年人群体发展中的问题及导致偏离出现的主要因素,并向政府部门提出了积极的建议,调查结果成为政府决策和制订未来教育改革计划的科学依据。“这一研究也为以后开展青少年发展的调查工作积累了经验和基础性的数据资料。”郑钢说。
2004年底,汕头大学长江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胡红玉、莫健伟博士与郑钢讨论决定,进行一次13~ 18岁阶段青少年的调查研究。“时隔5年之后,我们于2005年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依然是中学生。在对北京市青少年进行调查的同时,扩大取样范围,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汕头和昆明5城市的青少年发展状况联合调查。”郑钢告诉记者,此项研究有3个主要目标:全面了解我国城市13~18岁青少年发展的现状,特别关注学习动机、创造力和价值观发展情况;通过扩大取样范围,更广泛地反映我国青少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今后的长期研究积累数据,逐步建立起一套较稳定的调查工具和发展测评指标。
郑钢等人从2004年末开始策划和准备,2005年5月开始在中学实施调查,共获得有效学生问卷5875份,同年10月完成数据录入工作,2006年1月收到五城市研究合作者的总结报告,到2006年4月完成调查报告书,对全国5城市中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历时1年有余。参加此次研究的还有华东师大、华南师大、汕头大学和云南师大。
视力下降与睡眠不足
调查结果显示,5城市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良好,身高和体重等基本身体素质指标在近年有所提高,性成熟年龄提前,但视力下降问题严重、睡眠时间不足、体育活动时间偏少。初一至高二阶段,视力良好的青少年仅有20.3%,轻度近视者为37.2%,中度近视者为29.4%,重度近视者为13.1%。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仅为7.5小时。男生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为62.2%,女生为36.9%。
“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视力下降、睡眠不足和运动量不足等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这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郑钢如是说。未成年人在社会中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不是他们自己可以决定的,而主要是由他们的养育者和教育者决定。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中,一个国家或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基本理念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家的政策导向,也决定着教育和职业选择的方向。因此,对青少年教育的目标和方式往往也不是一个教师或一个家长自己完全可以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和国家政策的导向决定的。在当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成果的所谓“硬指标”,在实际教育中想要实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有很大困难。虽然许多教师或家长都意识到,这种以应考为目标、超课时、高强度的学习对孩子的发育和全面发展非常不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代价,但大家都觉得没有其他办法,只能跟着走。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人们只顾个人的眼前利益,不顾及长远发展,盲目跟风,最终将不得不一起吞食恶果。郑钢告诉记者,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公众行为的后果称做“共同灾难”。同样,在中国当代教育中,如果教育者和家长只想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去考虑孩子本人的感受和利益,不考虑今天的拔苗助长是否真的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甚至不去考虑他们是否会跑不到终点就提前退出比赛,最终就有可能导致“共同灾难”。
“求知取向”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学校生活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对学校环境问题的评价中,5城市中学生普遍认为,当前影响范围最大的校园问题是考试作弊、校园暴力、早恋和进网吧玩,此外,在校内抽烟、违规发式、奇装异服、奇异发色、校园暴力、离家出走、贿赂教师和未成年人性行为等也有一定范围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5个方面,包括与升学和父母要求有关的“升学压力”、因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谐和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家庭压力”、来自与青春期有关问题的“青春期压力”、来自学校环境的“学校压力”和因对自己形象不满意而产生的“形象压力”。其中最大的压力源是升学,即由于升学和考试、课业负担过重和父母要求过高等外部要求产生的心理压力,有60%以上的中学生感到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较大,而感到没有压力的学生仅为5.8%。
对中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最喜欢上的课是体育、数学、音乐、语文、历史和外语;男生中更多人喜欢体育和理科类课程,女生中更多人喜欢音乐、外语、美术和文科类课程。郑钢说,中学生喜欢上的课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可能与升学考试关系重大的科目,另一类是他们感兴趣的课,但与升学考试关系不大,如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郑钢告诉记者,为了探察我国中学生当前的学习动机,调查中编制了学习动机调查表。根据学习动机取向理论,内源性和外源性动机分别表现为“求知取向”学习和“表现取向”学习。调查结果证实,在内源性动机驱动下,一个人会把活动本身作为一种乐趣,不是为了奖励,也没有功利性目的;在外源性动机驱动下,一个人可能对学习内容本身不感兴趣,主要是在某外部因素驱动下完成任务,为的是得到奖励、尽自己的义务、得到赞扬、获得某种利益或规避某种不利后果。
此外,调查还使用《创造性思维方式调查表》证明,虽然“独立创造”与“寻求合作”两个因素之间没有预期的那样表现为两种相反的行为取向,但这两种行为的一致性可能反映了我国文化中的特点或创造性思维方式与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验证。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出现随年级上升而下降的变化趋势,可能与学生的升学压力和学习动机取向有关。
郑钢告诉记者,他们得到了一个初步的结论,即“表现取向”可能无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鼓励和促进青少年“求知取向”的学习动机,才可能促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自由责任”:青少年最重视的价值观
此次调查中,郑钢等对5城市青少年的价值观发展、社会态度和生活目标、消费价值取向、自尊和情绪发展进行了心理测量研究。
在“自由责任”、“安定传统”、“刺激享乐”和“信仰权力”4个价值观维度上,我国青少年对“自由责任”的评价最高,平均分为4.18,认为它“很重要”,这一主导的价值观因素中,整合了注重自我的价值成分和注重社会责任的价值成分。“安定传统”和“刺激享乐”的总体平均分是3.98和3.60,接近“很重要”水平,表明我国中学生在注重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崇尚中国传统文化和对自我约束的同时,具有积极寻求激情、快乐和富有挑战性生活的倾向。“信仰权力”这一因素的总体平均分是2.48,低于“重要”水平,表明中学生对“有政治或宗教信仰”和“支配他人的权力”在生活中的价值或重要性的认同程度较低。
“青少年对现实生活持基本满意的态度。”郑钢说。在责任义务方面,平均分最高的项目是“我乐意参加志愿者活动,无偿帮助他人”,在生活自豪满意度方面,平均分最高的项目是“我为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体现了青少年崇尚利他主义精神、关心社会、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的积极态度。
随年级上升和年龄增长,青少年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增强,但同时对国家发展、社会状况、自己的城市和学校的满意度和自豪感呈下降趋势。“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的现象。”郑钢说。
在消费价值观方面,青少年对节俭消费、自主消费、个性消费、享受消费和品牌消费5种消费价值观表示赞同的评价均值依次减少,总体上倾向赞同节俭和自主的消费价值观,而不是个性消费、享受消费和品牌消费的消费观。
郑钢等人分析发现,基本的生活价值观与消费价值取向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度。具体表现为,节俭消费和自主消费的消费观与自由责任和安定传统的生活价值观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可以认为,自由责任和安定传统的生活价值观是节俭和自主的消费取向的思想基础。同时,这两种生活价值观与注重个性消费、享受消费和品牌消费的消费观之间有较高的负相关,表现为两种背道而驰的取向。注重刺激享乐和信仰权力的生活价值取向与注重个性消费、享受消费和品牌消费的消费观之间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注重刺激享乐和信仰权力的生活价值取向可能是注重个性、享受和品牌的消费价值取向的思想基础。
此外,测查结果显示,青少年总体自尊水平呈现出随年级上升而下降的趋势,初一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这种现象可能与青少年的心理成熟、对中学生活的适应、学习压力等多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作用有关。
测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的总体情绪状态是积极和健康的,但有6.9%的中学生经常或每天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是一个需要特殊关注的群体。
在北京、上海、广州、汕头、昆明五城市中学生中,60%以上的中学生感到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较大,而感到没有压力的学生仅为5.8%。这是上周六发布的国内五城市中学生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的。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单位进行的调查报告历时一年有余,主要对象是13至18周岁青少年,具体为城市中学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中学生。
身体指标
近八成学生视力近视;睡眠时间普遍不足
在身高和体重发育速度方面,男生和女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13至18周岁年龄段,男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62、164、168、172、171和170厘米,平均体重分别为52、55、56、62、61和60公斤。女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58、159、159、162、161和160厘米,平均体重分别为46、48、49、52、52和50公斤。本次调查样本中,北京和上海中学生的平均身高和体重都显著高于广州、汕头和昆明中学生。
在性发育方面,女生性成熟的平均年龄为12.7周岁;男生性成熟的平均年龄为13.3周岁。广州青少年性发育较早,其后依次是北京、昆明和上海的青少年,青少年的性发育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同学或他人、书刊、影视等。
在视力状况方面,初一至高二阶段,视力良好的青少年仅有20.3%,轻度近视者为37.2%,中度近视者为29.4%,重度近视者为13.1%。重点学校学生的视力要差于普通学校学生。此外,有11.9%的学生不能有规律地吃早饭,有2.8%的学生不吃早饭。中学生的平均睡眠时间为7.5小时,其中有20.6%的中学生每天睡眠不到6小时。远远低于教育部和卫生部有关中学生应保持每天9小时睡眠的规定。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