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和麻疹有什么不同?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8-19 01:17:05
>>>>>>>>提问
>>>>>>>>休闲养生网回答:
麻疹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全球每年约发生4500万麻疹病例。从全球看,麻疹是引起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1]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开始应用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麻疹,麻疹发病率明显下降,临床表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典型病例很难见到,轻型麻疹显著增多,与风疹难以鉴别。1996年7月世界卫生组织、泛美卫生组织和美国CDC联合召开会议,研讨消除麻疹的问题,可望2005~2010年全球消灭麻疹。在控制和消灭麻疹的过程中,对麻疹病例开展准确、及时的疾病检测是必要的,同时也需要我们鉴别很易与之混淆的风疹病毒感染。本文从临床表现、血清学、病毒分离和聚合酶反应等4个方面对麻疹病毒感染和风疹病毒感染加以鉴别诊断及分析。
1 临床表现
休 闲 居 编 辑
儿科医生对麻疹和风疹的确诊,主要依靠出疹情况来判断。麻疹的疹子开始时在耳后、额头、颈部等出现,然后逐渐向下扩展。出疹第2天就扩散到背、胸、腹,但下肢仍是散在性的疹子,疹子非常痒。与出疹子成正比,咳嗽、喷嚏、鼻涕、眼泪会相应减少。疹色淡红,直径一般小于5mm。风疹病人体温多数波动在38℃~39℃之间,一般3日内退热。部分病人出疹顺序改变,首先从上肢、腹部或后背开始出疹。约有10%的病人皮疹直径可达5mm,手心,足心可见到皮疹 [2] 。
2 血清学诊断
人体受到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感染时,早期会出现对应的IgM,恢复期则出现IgG。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二份血清,用抗体捕获ELISA法检测麻疹和风疹的IgM及IgG。实验方法参照试剂盒说明书,即可鉴别诊断麻疹和风疹病毒感染。
3 病毒分离和鉴定
已形成单层的B95a细胞,去掉90%的生长液,分别接种病毒标本。然后37℃吸附2h,加维持液,37℃过夜,然后再更换维持液。37℃继续培养,每2~3天更换1次维持液,并且每天观察细胞病变(CPE),等CPE达90%以上时收获病毒。分离病毒后应用麻疹和风疹的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即可鉴别 [3,4] 。
4 RT-PCR检测
对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传统上主要采用血清学方法和病毒分离技术。病人感染病毒后,血清中产生特异IgM抗体需要一段时间,发病早期抗IgM抗体产生较少或不产生。以发病后10~14天的阳性率最高,发病初期1~3天时和恢复期时的阳性率为73%~50%,尤其在发病的当天与次日检出的IgM抗体阳性率更低。由于患者临床就诊与采血的时间往往处于发病的初期,所以临床上用IgM抗体作为确诊指标,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一定程度的漏检 [5] 。采集标本时间以出疹前和出疹后3天内病毒的分离较高,但由于病毒分离不但费时、费力,费用高,假阴性结果也较多,而且对技术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很少用于诊断,多用于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基因诊断用于检测病毒基因组,具有快速、灵敏、特异的优点,应用RT-PCR鉴别诊断标本中麻疹和风疹病毒的RNA可取得满意结果 [6] :提取病毒RNA→麻疹/风疹病毒的特异引物→PCR扩增→检测PCR产物即可鉴别。提取样品中的病毒RNA,用合成的特异PCR引物,进行RT-PCR反应,以扩增病毒基因片段。可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PCR扩增结果,判断病毒基因组的有无。PCR产物还可以进一步测序,进行麻疹病毒和风疹病毒某些基因序列分析,为病毒株的变异和基因分型提供信息。
5 小结
以上4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由于麻疹疫苗的使用,麻疹的典型病例越来越少,仅靠临床表现加以鉴别是远远不够的;ELISA法简单易行,但有漏诊现象;病毒分离阳性结果虽然准确无误但费时费力,而且技术条件要求较高;PCR法建立不仅解决了标本污染,细胞培养力不能及和死、活的病毒都能检出的问题,还解决了IgM抗体检测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临床诊断不易辨别的混扰。当然,在进行RT-PCR实验中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病人标本处理不好,有可能得不到病毒RNA,从而影响cDNA的合成,因此,最好用试剂盒来处理标本,可以避免在所配试剂中污染核酸酶,得到的病毒RNA最好立即进行RT-PCR,因为核酸酶无处不在而且除去比较困难,使RNA不易保存,而PCR扩增产物为DNA,容易保存,从而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故应根据自身实验室的条件把以上4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可信性。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