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爱情,我们究竟激动什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7-15 02:56:22
爱情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与对客体的强烈吸引力有关,而且与主体内心引起的慌乱的认识也有关。这种内心变化的感受是最令人激动的标志。
内心慌乱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可能把爱情看作是两个交往的最完美模式。因为在爱情的影响下,个人的焦虑消失了,代之以轻松的感觉、非物欲的感觉、再生的感觉。爱就是生命。
休 闲 居 编 辑
这样,感情、表达与生命的分配就成为爱情的条件。因此,可以说,爱情的实施者是爱情自身。在儿时得到的爱,长大后给予他人。因此,那些缺乏感情的人,他们的爱情可能是美丽的、悲伤的、绝望的,但是必定带着失败的标记、缺乏信心的标记、神经官能症的标记。大家知道,童年缺乏爱的人容易有喜新厌旧的毛病,他们能够找到出色的配偶,给他们做真正的心理疗法,他们就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也会有这种情况,爱情弥合了过去的焦虑与恐惧的创伤。同样爱情也会使过去的焦虑与恐惧重新发作,在这种情况下,配偶的选择就只好听命于神经机能病的状况了,爱的人或被爱的人都无法解决这一状况。那么爱情的结局便可能是悲惨的。
爱情的暴风雨是双方能否适应的危机,它类似使慢性病患者痊愈或者死亡的那种危机。互相知根知底的配偶,他们的爱情不会遇到真正的暴风雨。
对话有助于配偶间的爱慕与交流。谈话内容是否丰富几乎可能衡量出爱情的质量,特别是答辩的质量,更是一种检验。如果一个人独霸讲坛,那么他就压制了对方的思想,不要多久就会消灭了对方。
因此,把爱情看作是两人完全的结合是危险的,他以为在人世间实现这种结合是可能的:他应该爱对方,而不爱自己。一个人应该保持自由,以便寻找自己身上与配偶不同的东西,一般地说,也正是配偶所爱的东西。如果由于过分妨忌的爱取消了自由与自我支配的条件,把配偶缩小成一句简单的称呼,那么不久就会发生反叛、痛苦的沉默和拒绝配偶的爱。
因此,想划分爱情中哪些是性欲的部分,哪些是柔情部分,是没有用处的。柔情不能缩小为一种简单的、无性欲的感情。许多心理家认为,除病态之外,纯粹温柔的情是不存在的;病理学家认为,性欲是被卑视和受到指责的,只有那种不配自尊、自爱、没有柔情的夫妻才只讲性欲。毫不奇怪的是,清教徒的态度和群居者的态度都可以看作是病态的。清教徒认为,不管配偶是谁,快感只是一个;群居者认为,不管配偶是谁,快感不只一个,不同配偶有不同的花样。
禁欲与纵欲的共性在于,从心理上蔑视配偶的人格。这恰恰可以说明对方理想化的评估反应、配偶对人格颂扬的原因,如“永恒的爱情”、“天配良缘”、“美妙的奇遇”等。
神话传说和小说中的爱情,即绝对的爱情,总是把男女间感情、肉体与道德的关系塞进同一个单位里。男女间强烈的激情让位给一种改头换面的性欲,这样以示说明一种自发的忠贞不渝的精神,即:内心的道德和爱情的信仰。
实际上,上述观点中,有着对自由的束缚与限制,其严重程度以前居然未引起人们注意。说它束缚自由,因为能这样做的人数极为有限。为寻找一颗同样的心,要爬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另外一方面,这种天赐良缘、男女个性完全一致的事,在人世间似乎是很难办到的。如果在信教过程中允许人与神结合在一起,那么当人毫无保留地抛弃了自己的同类时,那就很危险了:人既然失去了个性,那就成了废物了。
一旦与“绝对爱情”不可分离的自由受到限制,那么爱情也就消亡了。唯一有好结局(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绝对爱情”是在童话里出现的。而在其余场合出现的“奇遇式的爱情”总是带着决裂、死亡、悲伤与毁灭。于是人们就会焦虑地思考,为什么不可能有“绝对的爱情”?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