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于“鱼巴肺汤”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01-07 03:49:47
在太湖之濱,靈岩山下的吳縣木瀆鎮,有一家著名的“石家飯店”。店裏有十大名菜,其一即是“魚巴肺湯”。 “魚巴肺 湯”原名“斑肝湯”。係採用太湖中特產的斑魚的肝,輔以火腿片、香菇、筍片等,用雞清湯燒制而成。這只菜中的魚肝細嫩,湯味清鮮,別有風味。
“斑肝湯”的歷史很長。早在清初,就有類似的名菜並被收入菜譜了。 相傳著名文人朱彝尊編的《食憲鴻秘》中就收有一只叫“斑魚”的菜:“揀不束腰者(束腰有毒),剝去皮雜,洗凈。先將肺同木花入清水浸半日,與魚同煮。後以菜油盛碗內,放鍋中,任其沸涌,方不腥氣。臨起,或入嫩腐筍邊、時菜,再搗鮮姜汁,酒槳和入佳”。 此外,袁子才的《隨園食單》中也收有叫“斑魚”的菜:“斑魚最嫩,剝皮去穢,分肝肉兩種,以雞湯煨之,下酒三分,秋油一分。起鍋時,加姜汁一大碗、蔥數莖,殺去腥氣。” 仔細分析一下,上述兩只菜中,以《隨園食單》中所記的與如今的“魚巴肺 湯”比較相似。因為原料中不僅有斑魚肝,而且是用雞湯煨成的。只是如今“姜汁”無須放“一大碗”了。至於朱竹坨(彝尊)所記的“斑魚”,亦極有參考價值,但把斑肝誤當成肺了。 再往後,嘉慶、道光年間吳縣人顧祿(字鐵卿)在《桐橋倚棹錄》“市廛”一章中也記有“斑魚湯”、“湯蟹斑”,惜乎沒有做法。但從中仍然可以看出,“斑肝湯”一類的菜,在當時已經成為蘇州一帶飯館中的名菜了。 有關的記載,在清代大型菜譜《調鼎集》中亦可見到。 其中收有—“膾斑魚肝”的菜:“(斑)魚肝切丁,石膏豆腐打小塊。另將豆腐、火腿、蝦肉、松子、生脂油一並斬絨,入作料,肝丁、豆腐塊一同下鍋,雞湯膾,少加芫菜。”膾菜與湯故然有區別,但這“膾斑魚肝”和“斑肝場”依然是很相似的。 例子還有不少,不必一一援引了。問題是既然“魚巴肺 湯” 歷史很悠史,原先一直叫“斑肝湯”或與之相似的名字,為什么後來突然改名呢? 據傳,這事與於右任有關。一九二七年,於右任和友人去光福遊太湖賞桂,歸途中在石家飯店品嘗到了“斑肝湯”。 食後,他即興題詩:“老桂花開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歸舟木瀆猶堪記,多謝石家魚巴肺 湯”。“斑肝湯”到了於右任的筆下,為何成了“魚巴肺 湯”呢?有人分析,因為於是陜西人。 對“吳儂軟語”聽不太懂,故寫錯了。以後,又由於他的地位高,知之書法負有盛名,這詩也寫得可以,“魚巴肺 湯”反而 取代“斑肝場”流行起來。 附帶提一下的是,據報道,於右任若幹年前已在臺灣病故。死之前,他曾寫了不少詩詞,懷念大陸的山川風物,流露出濃厚的思鄉之情和有家難歸的悵惘。其中,或許也有對 “魚巴肺湯”的懷念吧……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