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性心理特征是什么?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2-26 12:03:02
儿童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是男的还是女的,大约是在一岁半到两岁的时候。这是在大人教他们上厕所和小便的姿势以及学习语言等过程中逐渐学来的。
儿童有时会注意两性外生殖器的不同,询问母亲自己是从哪里生出来的,但这只是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表现,并非儿童对性问题特别感兴趣。精神科医生所遇到的儿童性行为问题在人口中只是很少数,照例不难纠正。以特殊病例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似乎人人在婴幼儿时期就有确定的性意向和性行为,是一种过分夸大的说法,不可信。父母亲发现儿童有性行为,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斥责和惩罚孩子,以免事情复杂化而变得难以解决。如果父母亲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有效的处理方法,可以求助于儿科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休 闲 居 编辑
性心理的觉醒是在青春期开始的时候,这是跟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密切相联系的。
青春期从什么年龄开始:月经初潮通常被视为女子青春期开始的最明显而可靠的标志。男子青春期一般比女子晚一年。按这个标准,女子青春期从12-13岁开始,男子从13-14岁开始。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不平衡,青春期的开始年龄有地区差异。一般地说,寒冷地区较早,温热地区青春期开始要晚一些,城市居民比农村居民青春期开始要早一些。变异范围女子在11-14岁之间,男子在12-15岁之间。
青春期的性心理发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疏远异性阶段(初期)。即使原来经常在一起的异性同学或邻居,这时变得彼此疏远起来。在高小和初中读书的男女少年,这一点往往表现得很突出:男女界限分明,见面谁也不打招呼。这一普遍的现象有两种变异形式:一种是厌恶同龄的异性,在学校里男女同学互相指责攻击;另一种是喜欢接近年龄很大的异性,似乎是一种代偿。
二、接近异性阶段(中期)。对异性怀有好感,甚至欣赏,愿意跟异性彼此接近。此时,男女青年都倾向于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女孩子特别注意打扮,多少带些夸张地表现女性所特有的姿态和行为。男孩子倾向于卖弄知识,显示自己的体力或运动技巧,有时,为了显得有“男子气”,不惜做些愚蠢可笑的事,如跟人打赌一口气吃几十根冰棍!这一阶段由于过分的害羞,一般还不出现男女个别的频繁的接触。
三、爱慕异性阶段(末期)。一般地说,初恋从这时开始发生。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青年男女在20岁以前还没有胆量或不愿意公开向自己爱慕的异性表示爱情,这是值得重视的。
以上只是很笼统的概括,变异很多也很大。这说明:性心理受着文化传统、当时的教育状况和社会舆论、家庭背景、个人的人格、以及流行文艺的作品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而不只是生物学所决定的东西。
近来,有人大谈其“早恋”之“普遍”和“危害性”,恐怕是有些过虑。什么年龄恋爱就算太“早”,实在难说。如果性心理尚未觉醒,即使鼓励孩子们去恋爱,他们也爱不起来。反之,真正爱起来了,用任何方式阻拦也是不恰当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算不算“早恋”。贾宝玉和林黛玉谈恋爱,算不算“早恋”?作家曹雪芹对此是什么态度?我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人对恋爱的态度难道还不如曹雪芹那么开明?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反对大学生谈恋爱,不论道理多么冠冕堂皇,只能说是开倒车,说实在的,我国目前的问题,与其说是“早恋”,不如说是“晚恋”,青年的许多棘手的问题都与此有关。
四、羞怯
性心理的觉醒几乎总是伴随着羞怯。通俗地说,在异性面前害羞,也就是开始懂事了。
羞怯具有二重性,羞怯使少女更美、更具有魅力;羞怯使男女对爱情取审慎的态度而决不鲁莽从事,这就保护了情趣和审美情操。羞怯是初恋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心情,它使爱情具有无穷的回味。但是,羞怯有时使人在爱情快来临的时候错过了机会,它对性行为是一种遏制,而爱情的深化意味着羞怯的克服,因为羞怯毕竟是性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羞怯是一种社会化了的情感,而恐惧却不一定,因为我们会在野兽和任何自然危害面前感到恐惧。过分的羞怯是自我强化了的社会约束。病态的羞怯主要见于青年男子,这是需要找精神科医生治疗的。
病态羞怯的要害是对自己的恐惧:害怕自己在异性面前会脸红,会手足无措,会说不出话来,总之,怕自己失礼、出洋相。遗憾的是,越害怕,紧张,就越不自然。英文称这种人为“自我意识的”,意思是说,在与人交往时,总是忘不了自己,总是要分析自己的内心活动,分析动机是否不纯,有些什么不应有的想法和情欲。因此,克服的方法是,社交时忘掉自己,专心去注意别人的言语、举止和表情,力图去了解别人的观点和意图,了解别人的心情。最重要的是面对现实不回避,在实际交往中克服羞怯。具体做法是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首先锻炼一般社交能力,逐渐过渡到在一对一的处境下与异性交往。
青年人的过分羞怯总是会好的。从来也没有人报告过到了中年和老年还那么羞怯的。因此,有过去羞怯这种毛病的人要有信心。信心加上有计划的实际行动会使羞怯得到克服。
青年人的过分羞怯,根子在儿童少年时期缺乏社交的锻炼,父母亲往往只重视子女的学习和品行是否端正,而忽视了社交技巧和能力的培养,甚至对儿童少年限制太多,把他们关在家里,不让他们跟同龄人游戏和交往。年轻的父母要吸取这个经验教训,从小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鼓励他们社交,使他们既有礼貌,又大大方方。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