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7-20 18:07:53
泌尿道感染(Urinaryty tract infection, UTI)为小儿常见病,感染可累及尿道。膀胱、肾盂及肾实质,统称为泌尿道感染。临床以细菌尿和(或)白细胞尿为特征。小儿泌尿 道感染时局部症状可不明显,容易漏诊而延误治疗。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休闲居编 辑
1.易感因素 小儿易患UTI与小儿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发育不全,易扭曲而发生尿储留。女孩尿道短,括约肌薄弱,有利于细菌上行感染。新生儿与幼小婴儿的发病常与抵抗力低下有关,感染多为血行播散。此外,目前认为任何年龄小儿的再发性和慢性尿路感染常为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tal re-flux) 所引起。
2.致病菌及感染途径 多种细菌可引起UTI,以肠道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多见,其次为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球菌主要为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感染途径为。
(l)上行感染:致病细菌由尿道口至膀胱,经输尿管上行至肾盂、肾实质而发生感染。粪便污染尿道口,是小儿泌尿道感染的主要途径,故感染以肠道细菌为主,且女婴感染较男婴多。
(2)血行感染;新生儿和小婴儿败血症。或由体内化脓病灶所致,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见。
(3)其他:少数可由淋巴通路及临近器官、组织直接扩散所致;尿路器械引流和检查可引起感染。
二、临床表现:
不同年龄组和急。慢性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分述如下。
(一)急性感染
1.新生儿 以全身症状为主,多由血行感染引起。症状轻重不一,从败血症伴黄疸到隐性细菌尿,可有发热、体温不升、体重不增、拒奶、腹泻、嗜睡和惊厥等。
2.婴幼儿 女性多见,全身症状重,局部症状轻微或缺如。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发烧等。排尿时哭闹、夜间遗尿等。
3.儿童表现 与成人相似、上尿路感染以发烧、寒战、腰痛等全身症状明显。下尿路感染以膀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为主。
(二)慢性感染
病程多在6个月以上。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也可间断出现发热、脓尿或菌尿。病程久者可有贫血、乏力、发育迟缓、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等。
辅助检查尿常规:清晨首次中段尿离心后镜检,白细胞>5个/HP为异常,如脓细胞成堆或有白细胞管型则诊断价值更大。一般采用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有诊断意义。X线检查以腹部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最常用。以发现有无先天畸形、梗阻部位以及膀脱输尿管反流。
三、治疗原则: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多饮水。应早期积极应用抗菌药物疗法,宜选用广谱、强效杀菌,血、尿及肾组织中浓度高、毒性小、不易产生耐药性的药物,如氨卞青霉素、安美汀、头饱拉定、复方新诺明、呋喃妥因等。新生儿、小婴儿及重症患儿多采用静脉给药,一般病例可口服给药,10~14天为一疗程。复发与慢性感染的治疗,其关键在于找出和去除诱因以达彻底治疗。尿路畸形者考虑手术治疗。
四、常见护理诊断:
l.体温过高 与细菌感染有关。
2.排尿异常(altered urinary elimination) 与膀既、尿道炎症有关。
五、护理措施:
1.对症护理 婴幼儿常有高热、哭闹,可用物理或药物降温、镇静。要鼓励患儿多饮水而使其多排尿。要勤换尿布,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尿布用开水烫洗晒干,或煮沸、高压消毒。
2.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全身症状的变化,尤其是婴幼儿,除注意体温外,尚应观察消化道、神经系统等症状。
3.观察药物副作用 按医嘱应用抗菌药物,注意药物副作用。口服抗菌药物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现象,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副作用,若副作用仍明显,必要时减量或更改其它药物。磺胺药服用时应多喝水,并注意有无血尿、尿少、尿闭等。
4.尿培养 留尿时,常规清洁消毒外阴,取中段尿及时送检,婴幼儿用无菌尿袋收集尿标本;如疑其结果不可靠可行耻骨上膀既穿刺抽取尿标本;非不得已方行导尿,必须严格消毒,以免插管时将前 1/3尿道细菌带入膀胱。
5.健康教育 幼儿不穿开裆裤,勤换尿布;便后清洗臀部,保持清洁,女孩清洗外阴时应从前向后擦洗,防止肠道细菌污染尿道,引起上行性感染。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