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身体里长“石头”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2-23 15:22: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文明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但近年来人们在警惕“三高”的同时,却忽视了另一种常见病——胆石病。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国著名肝胆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志强教授,他从我国胆石病的发展情况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角度提醒公众——
警惕逐年升高的发病率休 闲 居 编 辑
黄志强教授说,胆石病过去在中国并不被人所熟悉。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际上认为在中国胆石病较少,但近20年来,这种病的发病率在我国,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增长很快,因此也成为了一种为人所熟知的多发病。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做的两次调查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胆石病的发生不仅数量增多了,而且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目前看来,中国胆石病在城市中的发病情况已开始符合一些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胆石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黄志强教授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也逐渐趋向西化,食物中的脂肪摄入量过高,即容易形成胆囊结石。与此同时,也造成了我国胆石病发病性质的转变。过去我国胆管结石病的发病率要高于胆囊结石,现在这种情况正在逐渐转变。造成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多与肠道寄生虫和感染有关,过去在农村中胆管结石的发病率较高,而随着我国卫生条件和人们卫生知识的提高,胆管结石正在逐年减少,很明显的是年轻人的胆管结石越来越少。
在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B超的广泛应用,胆石病的诊断也变得更加准确可靠。因此,在我国80年代做的胆石病普查中,由于发病率的明显升高,因此在当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不知道是否是由于检查手段的改善而造成了这一结果。但通过20多年来的长期观察发现,胆石病发病率的升高不只在我国,而是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上升趋势。
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平均来说,成年人胆石病的发病率在7%或更高,而根据年龄段的不同,一般年龄越大则发病率也越高,在70岁、80岁年龄段中胆石病的发病率则高于50%。根据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到来,这种疾病可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对于胆石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就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预防为主 保持代谢稳定
黄志强教授说,对于目前发病率较高的胆囊结石来说,其发病原因具有一定的遗传性,而这种遗传有可能是基因的关系或环境的因素,这两方面都会对胆囊结石的形成产生影响。
目前从国际上看,西方人胆石病发病率最高,亚洲人次之,非洲人的发病率最低。根据当前比较公认的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学说,黄志强教授提到一个理论,认为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胆石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生活环境的关系很大。
当非洲的古人类走出非洲时,一支从欧洲大陆向北,经白令海峡到达美洲,这支人种在迁徙过程中,因为所经的路线多为寒冷地带,在靠打猎为生的过程中,由于不能保证食物的来源,因此这支人种逐渐产生出一种“储藏”基因,即能够把吃掉的多余食物储藏在体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是人体的三种基本元素,脂肪是人体能够大量储藏的一种能量,而胆石病中最主要的物质就是脂肪类物质。因此,当这些多余的脂肪储存下来后就会形成当前的一些“文明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胆结石等。
黄志强教授说,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等差异逐渐使人的代谢适应环境,而这种代谢的改变则能够反映出致病的概念。这个问题可以从现代的非洲人身上进一步得到证实,因为过去非洲人很少患胆石病,但现在非洲人有一部分富庶阶层,胆石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胆石病的发病原因与生活习惯最为密切相关的是饮食与生活模式,因为现在人们吃得好而运动少,因此容易造成脂肪的过量储藏。黄志强教授指出,预防胆石病要从年轻时就开始注意生活方式,饮食并不是越丰盛越好。除了可以参考一些避免不吃早餐、多喝水、少吃油腻食物等具体措施外,最简单和最基本的预防方法就是应注意自身的代谢平衡和饮食调节,所以根本的转变还要改变饮食习惯。由于我国的饮食习惯中脂肪含量较高,而饮食主要功能是为人体提供能量,而摄入了超过的能量并不是好事,因为人的身体不能像机器那样可以随意储存,多储存就会为身体增加负担,同时也会增加致病的几率,因此,保持身体的正常机能代谢稳定,建立科学的健康标准,就能够很好地预防胆石病的发生。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