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之下如何避免死亡威胁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12-08 02:44:58
中暑多是在气温高过35℃或在强热辐射的条件下,从事户外活动、体力劳动而无足够的防暑措施时发生的;也可在气温不高但湿度高、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发生,临床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无汗、肌肉痉挛等。如何在酷热的天气下避免出现危险,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李燕屏通过具体病例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病例一:某小区居民刘大妈, 突然觉得头晕,然后身体发冷,急救人员赶到时,已经死亡。经测量发现室内温度超过39℃,所有窗户都是紧闭的,死者体表温度超过41℃。
专家点评:这是一例典型的室内高温中暑事件。在室内,易受高温威胁的“高危人群”为家庭通风和降温条件较差的老人和有糖尿病、心脏病和甲亢等病的人群。其中中老年男性中暑的比例最高,时间集中在下午2~6点之间。
专家建议:在缺乏空调等降温设备的家庭中,可利用开窗通风、室内放置冰块等方法实行物理降温。
温馨提示: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夏天人体气血趋于体表,饮食调养应着眼于清热消暑、健脾益气。多食用有“清火”作用的食物和饮料,如新鲜蔬菜、水果、绿茶、啤酒、咖啡、菊花茶、金银花茶等。专家同时提示,高温会使人脾气变得暴躁、易怒,导致过激行为,所以保持情绪冷静可防止“心理中暑”。
室内防暑误区:
1.空调温度设定得越低越好
天气炎热,不少人在家中把空调开的很低,李燕屏认为:过低的气温对身体无益。因为当人们进出炎热的室外和凉爽的室内时,巨大的温差会造成身体调节功能紊乱,特别容易引起头晕,造成受凉,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同时不少人在使用空调时,都将温度定在固定值上,使居室保持恒温状态。这种做法也是错误的。医疗气象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很快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提高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易患病。
正确做法:居室的温度应该保持在25~28℃之间,适当让气温有所改变,但幅度应控制在3℃左右。
2.“冲凉”对降温最有效
大汗淋漓时,不少人会选择用自来水冲凉降温。但专家提醒: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种“快速冷却身体”的冷水浴,常常会“快活一时,难受几天”。因为夏季人们外出活动时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人体肌肤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而“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收缩,热量得不到有效散发,易引起疾病。
正确做法:应选择略高于体表温度的温水浴,浴后会感觉身体更加舒爽。
病例二:一位39岁做水果生意的男子,早上就有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仍顶着烈日工作,下午3点左右,突然出现口吐白沫、抽搐等症状晕倒街头,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
专家点评:在室外,易受高温威胁的“高危人群”主要是从事一些特殊工种的人群,例如白天在高温下工作的环卫工、搬运工等,以及上述时间在户外行走或运动的人。
专家建议:高温天气,人们出行会明显感觉到夏日的燥热,外出时应作好防暑准备,戴遮阳帽和太阳镜,还要注意多喝水,以补充身体所流失的水分。
温馨提示:为防止出门在外时中暑,应随身准备一瓶藿香正气水,以备不时之需。同时尽量避免在午后气温最高时出门,减少运动量,更要避免烈日直射下的室外运动。
室外防暑误区:
衣服穿得越少越凉快
酷热天气下,一些人衣着很少,甚至打着赤膊,认为穿得越少越凉快。但研究表明,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能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作用达到降温目的。而盛夏酷暑之日,最高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夏季赤膊会感觉更热。
正确做法:越是暑热难熬,气温高过或接近体表温度时,越应该穿吸汗的衣服保护自己。为应付特殊情况,高温天气下,家中应该配备简单的防暑药品,如十滴水、风油精、清凉油、本草油等。
链接
中暑按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三种。先兆中暑一般表现为:疲乏、头昏、眼花、耳鸣、口渴、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轻症中暑除有上述表现外,还可出现以下症状: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心悸胸闷、体温升高(37.5℃以上)、大量出汗、脉搏加快等。此时需要立刻把病人搬离闷热环境,尽量让其平卧,用冷水毛巾湿敷头部或包裹四肢、躯干,用电扇吹风,让病人体温尽快下降。对面色苍白、伴有呕吐和大量出汗者,应及时喂以含盐饮料(盐汽水或冷盐水均可)或解暑药物。重症中暑除有上述现象外,还会伴有昏迷、抽筋、高烧、休克等症状,这时就需要到医院进行紧急抢救了。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