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改造使大批医药企业陷入困境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31 00:19:24
"从全国来看,四川药企的问题算是很严重的。"4月6日,应邀来川参加医药行业研讨会的中国社会经济调查中心李磊处长,直言不讳。这两年,李磊数次赴川,连续调查了30多家药企。他早于去年就预言GMP改造后,产能过剩的局面不可避免。当拿到四川省经委提供的"2004年全省医药行业产能利用率仅为35%左右,综合产能利用率低于40%"的统计数字,还是觉得触目惊心。
同样让人觉得沮丧的还有:2004年,四川省医药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比往年同期增长23.83%、19.17%、20.26%,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在全国的位次上升为第八位,看起来势头不错。可最为关键的一环--全行业利润,首度下滑了0.25%。“生产能力大量闲置、成本大幅上升、利润下降”这对四川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医药工业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
为了“活下去”的GMP改造
去年7月1日,是我国实行市销药品全部在取得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强制认证(GMP认证)条件下生产的最后期限。未通过认证的制药企业将全部停产,无力通过认证的企业将被淘汰。
实施GMP认证,国家的指导思想很明确:规范药品生产秩序、提升医药工业行业生产水平。题外之意则为淘汰部分生产规模小、品质低、效益少的企业。四川省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四个一批":扶优改造一批,兼并重组一批,引资嫁接改造一批,调整推出一批。
但四川省中医药研究所的一项调研表明:截至2004年4月底,我国应认证药品生产企业为5082家,已经颁发GMP证书3000余张,涉及药品生产企业2721家。近年来,为了在2004年6月30日前通过GMP认证,绝大多数制药企业纷纷抽出资金或向银行借贷进行GMP改造。但很多企业GMP认证是通过了,但企业的发展和前景并不乐观:相当多的企业通过GMP改造后,尚无暇顾及其它问题,结果是大多树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扩大了、效益下降了,厂房漂亮了,产品竞争力下降了;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的同时,企业发展资金和新品种都严重匮乏,低水平的没有竞争力的仿制品种增加迅速。据初步统计,此次GMP改造后,生产能力至少在2001年的基础上扩大了20倍左右,全国总投入200多亿元,生产能力严重过剩,70%的企业50%的设备闲置,中小医药企业固定投入剧增。
科伦集团总裁刘革新去年6月就断言:相信绝大多数企业会通过GMP认证。这样几近全军过线的结果是:这一轮GMP改造和认证过程中,绝大多数企业不但没有停产或减产,反而增加了剂型和生产线。刘革新看得很准:截止今年4月,四川省共投入80亿元GMP改造资金,246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208家制药企业通过了GMP认证,占应认证数的85%左右。仅有38家企业因品种、资金、生产条件的制约未通过GMP认证,这部分企业的销售总额占不到四川省医药工业销售总额的2%。
这种"泛GMP改造"的结果毋庸置疑--当初"企业数量减少,但企业素质、生产能力水平、产品质量会有很大提高"的判断和用意并未达成。
为何“没有条件也要上”
有句话反应了实施GMP的矛盾心理,叫做"不实施是等死,实施了是找死"。GMP改造,一次性投资就需近千万,对一些中小制药企业来说,不堪重负。但企业为何要大干快上,地方政府为何又积极支持?
四川青神康华制药公司生产原料药冰片,曾经的小日子过的不错:他们的产品独步四川,西南地区也少有竞争者,公司年产值在1000万元左右。2004年12月,康华踏着GMP改造的大限,通过了GMP认证。此轮改造公司前后花了600多万元,其中自筹资金400多万元,争取新投资200多万元,改造后年产值可达到2500万元左右,产能扩张了一倍多。
"公司有独有产品优势,有几十名工人,不可能主动关门。同时,如果不扩大产能,规模和效益上不去,投资很难收回。"康华公司办公室主任韩清泉对记者解释。
但紧接着的市场变化,让康华进退维谷:全行业受GMP改造影响,资金相当紧张,原料药提供给下游制药企业后,回收货款在3个月以上;国内同类冰片生产企业普遍扩充产能,市场供大于求,再受到药品招标等市场压价,每吨冰片价格从5万多元降至4万多元,降幅达30%;一些地区市场不规范,质低价廉的产品有生存空间,进一步挤占了正规药厂的生存空间……
韩清泉代表公司参加省经委召开的医药行业座谈会,就是想要反映问题:"我们现在的困难很大,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产能利用率最高在60%左右。该怎么解决,企业非常困惑。"
李磊理解康华公司的困境,他同时指出,地方政府也是这一轮泛GMP改造的"同盟":"很多医药企业是偏僻市县的财政、税收支柱和就业的主渠道。地方政府不愿意它们被淘汰,因此鼓励、帮助企业筹集资金进行改造,以通过GMP认证。这一现象在发达省份并不多见。"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情况调查显示,当前医药企业普遍存在"一闲、一升、一降、三缺"问题: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企业因固定资产折旧、生产运行费用的上升,直接拉动生产成本上升15%以上;企业投资GMP改造的资金60%都靠贷款,加之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社保目录管理和降价等因素,企业利润大幅下降;缺资金、缺品种、缺人才掣肘企业未来发展。
业内人士归纳,在先求生存、后思发展的思想指引下,大多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少有主动放弃,都想把原来不合格的企业搞合格,把原来规模小的企业做大;而在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上缺乏谨慎,主动战略联合、资产重组、委托加工少之又少,最终陷入了今日产能过剩的困境。
业内的困惑“路在何方”
行业产能闲置的根本出路,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开发新药、通过差异化发展扩大市场范围,或许是一剂良方。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以四川省为例,1500多个医药品种分布在200多家企业中生产,同质化品种的生产高达90%,可谓积弊已久。当前的开工不足,与产品单一的状况有相当关联。李磊举例,他在四川省某市调研时发现,该市的9家企业进行GMP改造后生产能力达到了21个亿,但其产品中二类以上的新药却没有一个,产品品种、剂型同质化严重。
但好医生药业集团质量总监刘彬认为不是这么简单:自主研发或购买新药品种,投入至少数百万元。而根据四川省药监局统计,新药上市的前三年,销售额一般不超过每年1000万元。如此看来,收回投资的风险太大。此外,要寻找适合企业发展思路、适应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的新药产品,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
另一种看法是推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联强靠大。四川抗菌素研究所的报告分析,在当前市场竞争的态势下,全球医药企业的垄断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除非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品种的企业,可在短期内维持,一般性的中小企业迟早被淘汰或者兼并。有关部门应按照次思路审批投资项目,控制小型一药企业建设,引导和扶持大型企业的成长。四川省经委医药化工处处长邓和也表示,这是今年四川省医药行业的努力方向之一。
但过去几年,这一工作进展不大,仅有华神和希臣、国嘉和郎中、康弘预济生堂、光大与珠海太太等少数案例。
药企的下游链条药店,能对药企有支撑作用吗?有好的例子,如目前销售收入列四川省医药企业头把交椅的科伦集团,18亿销售收入中,一半来自于医药贸易一块。
但统计资料显示,连续8年15次降价,全国药店零售价平均降幅3%,降掉了近300亿利润。2003年医药商业流通领域统计性亏损17个省,2004年上半年上升到24个省。在1300家连锁药店中,50%亏损,30%基本持平,只有20%盈利。
银行和投资者讨债、新品缺乏、设备闲置、市场失守、人才流失……挥之不去的阴霾,让药企再次陷入一轮生死选择:生,则需要更大量的资金投入,开发新品种、争夺新市场,充沛资金之外,还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性;产能长期闲置、长期停产逃不开"死"的最终结局,但大多数企业恐怕死不起--巨额投入血本无归,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动荡,与改造之前"死"不在一个量级。生与死均不易,医药行业似乎走入了一个迷局。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