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杭州市大刀阔斧砍向虚高药价,全面实施药品招标采购的消息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杭州市去年12月初进行的这次大规模药品招标采购,可计算的让给患者的利润总额约3亿元。中标的5458个规格的药品降价面达95%,平均降幅为27%。一个月过去了,效果如何呢?
效果是显著的。不仅患者享用到了实实在在的低价药品,我们还从另一个特殊的层面强烈地感觉到杭州这次药价“地震”的强烈冲击―――日前,一名因对前途感到迷茫、打算改行的医药代表走进本报编辑部,向记者诉说了此次药价“地震”给他们这一行的第一轮毁灭性打击。在我们欣喜地听他诉苦的同时,也被他所列举的种种尚待可钻的“空子”所震惊。显然,药价虚高的顽症仅靠一次“招标”是不可能药到病除的。
某种意义上说,医药代表的执业困境恰恰说明了政府在降低药价工作上的巨大成就。但是,正如张先生自己所说:只要医药不分家,医药代表这一行就总会有人去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条路必将越走越窄。且听张先生的从业故事。
利润空间成了“压缩饼干”
“以前‘薄利多销’对医药行业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没想到我们也会有今天。”在医药界滚爬了10多年的张先生这样自嘲。
这次药品大降价,以代理头孢、先锋和青霉素类抗生素为主的张先生有一种如坠冰窟的感觉。利润空间不仅被压缩了,而且成了“压缩饼干”。在这次招标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抗生素,每一种抗生素的价格降幅都在50%以上。用欲哭无泪来形容张先生的心情是最恰当不过了。虽然张先生拒绝透露具体的药品名称,但他还是对比了一下招标前后的某种抗生素的价格―――由每支70多元降到了15元,其利润的下降更是令张先生肉痛不已―――由每支20元降到了2元!
两难选择:转行或坚持
对张先生来说,他的事业走到了“十字路口”。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坚持原有品种的营销,毕竟利润少并不等于无利可图。政府进行药品招标的本意也是让其回归合理的价格和利润,对医药代表来说只是赚得少一点而已,虽然对他们来说,如此少的利润简直如同“毛毛雨”。
在招标中,也并非每一种药品的价格都降得很低,也有的药品刚开始降,还有比较大的利润空间。只要一种药品的利润空间尚足够支撑药品流通环节的“开发费用”,医药代表就还能“坚持”下去。张先生认为,药品招标不能改变现在医药市场的种种怪现象,只要医药不分家,只要药品还要通过医院这个主渠道销售,红包、回扣等种种不规范的市场行为就不会消失。
第二条路是放弃原有品种,比如多次降价的药品,转向药品新品种的开发。因为,对于这些利微的药品来说,它的利润少到已经不够用于“打点”,医药代表自然就放弃了,让它成为一种普通药品。本来对于一种药品来说,发展到成熟阶段,必然有很多厂家都会投入生产,市场规律决定厂家会主动逐步把价格降下来,这时候医药代表就会逐步退出该种药品的营销。张先生觉得药品招标后,药价的下降也与之类似,也是医药代表该退出此种药品的时候了。因为被急剧压缩的利润空间已经承担不起药品流通各个环节的“开发费用”了。而一种新药要经过物价部门核定批发价、临床使用、价格公开及国家调价等几大阶段,其价格的下降有一个过程,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新药的利润空间还是很大的。医药代表就可以打这一“时间差”,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较高的利润。张先生说,他以及很多同行选择走这条路的比较多。
但是张先生毕竟也看到了,这也是药品价格不规范时的权宜之计。一旦药品价格管理规范和成熟,药价从定价开始就是合理规范的,医药代表也打不了这个“时间差”了。所以从长远来说,药品降价是大势所趋,是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是个人无法改变和阻挡的,医药代表必须适应药品利润合理回归的现实,虽然这对于他们来说有些艰难。
药品成本低、低、低
“以前的日子可要好过多了。”张先生说,老百姓都知道药价虚高,但并不知道“虚火”有多旺。药价虚高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其实大多数药品都存在,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他说,药价虚高,主要高在药品成本与批发价之间的悬殊差距。以张先生以前推销的生物制品“某某组织液”为例,刚上市时“某某组织液”的批发价是54元,2001年国家强制降价后,它的零售价降到了27元。但是即使降了将近一半的价格,它的利润空间还是很大,因为他从厂家那里拿货的价格―――行话称为“底价”―――只有5元,不开发票的话只有3元。可以推断,厂家的成本更低。
据了解,药品的批发价是由厂家自主报价、物价部门审核而定的。厂家自主报价时,价格中包含成本、税金及合理利润等,但是其中成本一块中有许多水份。
剂型改变涨、涨、涨
有的厂家换汤不换药,改变一下药品的剂型,药品的价格就疯涨数倍。张先生说,有一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它原先有一种规格为2毫升一支的针剂,才2元多一支。后来,上海的一个厂家把它变成了输液型的滴剂,有250毫升和500毫升两种规格,但是其中的药品含量(有效成份)与2毫升针剂的含量是完全相同的。摇身一变,滴剂零售价猛涨到150多元。他说,针剂改成滴剂只不过增加了一瓶盐水,对厂家来说,工艺含量不大,所增加的成本不过是生产设备和运输成本。据他估算,这种滴剂的成本在16元左右。
药品“入门”不容易
为了把自己经销的药品“打入”医院,医药代表需要“付出”很多。市场上有很多同类型的药,可以用你的药,也可以用他的药。张先生说,一种药品想要迈入医院的门槛,其中有环环相套,道道关口,“学问”大了。
首先是打“进药报告”,其实也就是“说服”相关科室主任填一张申请报告,称“由于临床需要,需要用某某药”等。这个“说服价”一般在1500元至2000元。
最重要的是说服医院的“管药人”同意进药。这里面有很多奥妙,需要医药代表先做许多前期和外围的了解工作,对这些关键人物进行“摸底”,研究对方心理:如兴趣爱好、需求、“要性”大不大等,说白了就是投其所好。用行话来说,这叫找“点子”。但是药品实行招标以后,“入门”的全部程序就放上了公开的平台。仅打通一两个环节根本没用。
变相回扣说无还有
药入了“门”,但是用不用还得看医生。所以医药代表还有很大的“工作量”。张先生说,医生很多,无法一个个做工作,除了搞活动联络感情,还要“重点突破”。他一般找业务比较强、病人多的医生,因为这样相应地其处方量也大。再有就是找科室主任,因为科室主任的影响力大,他一发话,一般能保证科室中半数以上的医生用这个药。
至于游说的方法,因人而异。他说他的公文包里,每时每刻都放着一本详尽的通讯录,上面不仅有“重点”医生的家庭电话,还包括他家人的联络电话、生日,毕竟,一份意外的生日惊喜可以打动很多人。张先生说,目前这一环节并没有因公开招标而消失。
医疗会议要“放血”
与此同时,医院有许多活动、会议,频频向厂家和医药代表拉赞助。张先生的一个同行有一次一下就给了某家医院4万元的赞助,而他愿意给,说明他能从医院赚得更多。
一些医疗的学会、协会组织的会议、活动,也已经背离了学术交流的初衷。通常的模式是拉赞助,在会议上给每个厂家的医药代表半个小时的时间,推介自己的产品,已经变成变相的产品发布会。张先生说,他有一次在一周之内收到了三个类似的活动邀请。
杭州药品降价备忘录
2003年8月19日,市一医院、市二医院、市三医院等12家市级医院联手推出“降低药价、让利百姓”的重大举措,173种西药、42种中成药全面降价。据估计,此次药品降价让利的金额超过500万元。
2003年8月25日,18家省级医院也跟进降价:304种药品平均降价12%。
2003年12月1日,杭州进行首次公立医疗系统集中药品招标采购。参与这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医院包括杭州市级和市属8区5县所有82家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是杭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招标采购行为,几乎所有的临床医疗用药参加了集体招标采购。
此次药品招标采购明确规定,在中标价基础上顺加15%后的差价要按不低于60%的比例让利给患者。据估计,2004年患者将从此次招标采购中获益2.5亿元。
2004年1月1日起,省物价部门决定,药品医疗价格改革进行全面改革。这次改革主要是通过控制医院药品最高零售价和最高购销差率“双控”的办法,与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相配合,来达到降低药价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