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阻性黄疸致心脏损害机制被揭示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5-04-30 19:46:49
大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王忠裕教授主持的一项研究课题“梗阻性黄疸对心脏的损害及预防的基础临床研究”,探讨了梗阻性黄疸时血清学、免疫组织化学、血液动力学、细胞病理学的变化规律,从分子水平全面阐述梗阻性黄疸时心脏损害的发生机制,采用中药黄芪、川芎嗪等进行心脏保护治疗,对中、重度梗阻性黄疸采用微创减黄术缓解心脏损害,收到良好的疗效。本成果已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梗阻性黄疸是肝胆外科常见的疾病,常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继发性损害,其中对心脏的损害,直接影响梗阻性黄疸患者手术的安全及预后,因而一直是外科关注的热点问题。梗阻性黄疸是以胆道梗阻为基本病理变化,并引起全身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症候群。心脏损害是梗阻性黄疸的严重后果之一,也是临床梗阻性黄疸病人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直接原因,最后常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极高。
休 闲 居 编 辑
自1997年开始,王忠裕教授等人在研究中围绕梗阻性黄疸心脏受损与受损时各时期血清学、细胞因子、内毒素、细胞形态学变化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其规律,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梗阻性黄疸可损害左心室收缩功能,其中肿瘤坏死因子在心肌损害中主要通过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发挥作用。自由基损伤和内毒素也是造成心肌损害的重要因素。黄芪和川芎嗪等中药能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降低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对心肌的损害,达到心肌保护作用。中重度梗阻性黄疸病人减黄手术可阻断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损害,并使已有的损害得到改善,为临床实行减黄术缓解脏器损害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研究应用黄氏、川芎嗪治疗梗阻性黄疸心脏损害病人30人,未见一人死亡。研究证明可减少围手术期病人术后心脏急症的发病率,降低梗阻性黄疸病人术后死亡率。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