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研制现状及其发展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10-20 16:38:20
我国中成药的研制历史相当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现存第一部方
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各种酒制、醋制等丸剂中成药。其后随着
社会的需求、技术的发展,中成药制剂不断丰富,除各种规格的丸剂外,
休 闲 居 编 辑
还有散剂、膏剂、酒剂、锭剂等,大大满足了人们治疗、保健的需求。
在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显现、西药治疗费用越来越昂贵的今天,
相比之下毒副作用小、价格低、作用肯定的中医中药越来越受到世界医
药学界的重视。特别是在中国即将加入WTO的新形势下,中药产业将会
成为我国医药工业的重要支柱。为了开发研制出具有自主产权、能占领
世界药品市场、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我们对目前国内中药研制的现状
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不必要
的重复劳动与资源浪费。
近十五年我国中成药研制概况
据1985年至1998年国家卫生部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1至20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1至15册,及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国家药
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中药品种)等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正式批准
生产的各类中成药达4480个。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1~35号
新药审批公告统计,已批准临床研究的新药品种有673个。笔者对其中
有详细组成、主治、功效等记载的4089个中成药的适应证、功效作用、
剂型等情况分析如下:
主治病以内科多发病为主4089个中成药所适应的病证涉及内、外、
妇、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骨伤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内科常
见病、多发病为主,约占全部中成药的73%;其次为妇科(7%)、儿
科(6%)、外科(4%)、骨伤科(4%)、五官科(3%)、皮肤科(
2%)、眼科(1%)。内科疾病中则以消化系统(25%)与呼吸系统疾
病(13%)为最多,较少的为泌尿系统疾病(4%)。
功效作用较全从中成药的功效作用来看,几乎包括现代中医所概括
的全部功效。在剂型上,除传统的剂型外,还出现了许多质量好、用量
小、服用携带方便的中药新剂型。
三类、四类居多从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两年来国家批准的361个
新药来看,三类(170个)与四类(170个)新药占批准新药总数的94%,
说明新药研究大多集中在复方药物制剂与剂型改变方面。一类、二类较
少,共17个,只占总数的5%。五类4个,占总数的1%。
对中成药新药研制的几点意见
中成药新药的命名需要规范每一个中成药新药均有一个特定的名称。
目前中成药的命名方式基本沿袭了传统方剂的命名法,即每首方剂都由
表示方剂特征与表示剂型的两部分名称组成。前者复杂多样,有的从中
药、功效述语、病名来命名,也有的用书名、人名、组方药味数、方内
药物剂量比例关系、或药物颜色等来命名。这种多元的命名方式,对今
后利用现代化手段整理研究,以及国际间学术交流等带来诸多不便。因
此,应该重视中成药新药命名方法的研究。在中医病名、药名、功效名
等标准化工作完成之前,应该制定初步的中成药新药命名规范。如规定
名称的字数范围、名称的基本构成要数。如主药名+剂型名;功效名+
剂型名;主药名+功效名+剂型名等,使中成药新药命名逐步趋于标准
化。
另外,对于传统名方所制成的中成药的再命名,也应该特别慎重。
笔者认为从有利于名方新制剂的推广运用,以保留原名为好。如“藿香
正气软胶囊”、“血府逐瘀口服液”、“桂枝茯苓丸”等,正是开发者
保留了传统的方名,使医家一目了然。而“消栓口服液”,实际是名方
“补阳还五汤”,由于改变了名称,加之名称限定了功效范围,不但窄
化了原方的主治范围,也影响了医家对这一中成药的认识与利用。
传统名方的开发还不充足传统名方是经历代医家反复临床验证而被
公认的疗效确切的一类方剂。虽然名方所制成的中成药新药数量正在不
断增加,但是无论从研制的速度、广度、深度,以及系统性均显得很不
够。许多名方尚未被开发,或虽已开发,但影响力很小,难以推广,运
用只局限于某一地区。如由“银翘散”为基础所开发的中成药新药多达
13种以上,而名方“四逆散”却只有1~2种。分析原因是多方面的,笔
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在新药的研制与申报过程中,忽略了
中医药的基本特征,将中药复方的适应证限定在西医的某一疾病范围,
使一些适应面广(能适用于西医多种疾病)的名方的开发反而受到了限
制。如名方“四逆散”,在肝炎、胃炎、胃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急
慢性肠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多种疾病中需要运用,但因在开发时难以
规定西医的“病”,从而使该方的开发受到了一定限制。所以,对于名
方的开发,应充分考虑中医药的特点,探索新的方法,制定更符合中医
药发展的政策,加快名方的开发速度。
中成药研制开发的方向
我国中药资源丰富,且具有数千年的运用历史。目前最具权威性的
《中华本草》所记载的中药总数已达8980种;而历史上最大的一部方书
《中医方剂大辞典》记载的历代有方名的方剂就达96592首。这是我国
研制有国际竞争力新药的有利条件。
如何选择好有开发前景的方药,是新药开发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
从以下几个途径进行选择:一是至今仍广为运用的传统名方,特别是组
成药味数不多的小方,即从基本方入手,是复方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复
方研究的基础。二是被现代医家忽略的古代名方。这从方剂文献的调研
中可以被再发现。如首载于《是斋百一选方》中治痰喘的“观音人参胡
桃汤”,问世后直至清代,转载引用的文献多达20余种,仅异名就有8
个,可见该方曾受到历代许多医家的重视。三是疗效确切,但作用峻猛,
组方中含有药性较剧烈的品种,有效剂量中毒剂量极为接近,入汤剂量
难以把握,或不能作汤剂的复方。四是常用或非常用中药功效的再发现,
如银杏叶对心脑血管的作用等。
对病证的选择,笔者认为,要从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
且药物尚未开发或开发不多的疾病入手。如抑郁症、焦虚症、高血压等;
二是西药疗效不佳,或虽疗效肯定,但毒副作用明显的药品。如高脂血
症、痛风、三叉神经痛等。三是中西药疗效均不能肯定的各种疑难杂病。
如慢性肾炎、尿毒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
老年性痴呆、银屑病、白癜风、恶性肿瘤等。四是因西药、手术、放疗
等治疗手段或某些诊断方法引起的各种医源性疾病。如放化疗引起的骨
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术后肠粘连等。五是预防与保健类药。如预防感
冒、呼吸道感染、哮喘、肝炎、脑血管意外等的药物。
在中成药的剂型改革方面应以研制安全有效、性能稳定、奏效快而
持久、制剂剂量小、便于服用、便于携带、制药成本低的新剂型为目的。
那些不能增强疗效、也不方便服用携带,而只增加药价的改变剂型的中
成药应加以可能地加以限制。
中国医药报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