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大集团还是小药厂?--透视张俊以的企业迷局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2-19 12:57:35
《三联生活周刊》庄山 除了令人目眩的众多虚衔外,张俊以作为“商人”的实际头衔是“两大高科技医药集团的总裁”,这两大集团,一为北京郑泰集团,一为北京生命之星高科技有限公司,下属有吉林临江药厂(临江第一制药厂)、四平塔山制药厂等制药企业。两家集团在张俊以出事前曾自称是中国“目前规模大、品种多、剂型全的高新技术型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制药企业,能按照GMP标准生产品种达376种。”一种流传说法是:“这两个集团是张俊以赢利的支柱,他在北京的形象广告推动两集团的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 但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岳晓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北京根本就没有注册过这样两个医药企业。”她最早知道这两个企业是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发布违法药品广告的企业名单中,经核实后,她们发现,这两个“都不是北京企业”,“这些违规广告,在北京地区的电视中几乎没有播出过,主要出现在地市以下电视台。” 岳晓玲感到不解的是,“当地怎么给他注册了这样一个名字”。对此,吉林省药监局注册处处长也肯定地表示:“在吉林省,没有以张俊以为法人代表注册的企业。” 张俊以出事后,两集团位于北京安苑北里25号吉林大厦11层的办公地点人去屋空,房门上都打上了封条,查号台提供的企业电话总是无人接听。1月20日中午,碰巧一位女士拿起了电话,她把记者当成了买药者,据她介绍,有“天然荷尔蒙”之称的保健药“生命之星”依然在各地正常销售,她让记者过十几分钟再打电话,到时候姓佟的负责人将解释此外更具体的东西,而从此,电话再也没有打通过。 与两家企业集团的扑朔迷离相比,它们下属的吉林省四平市塔山制药厂和临江药厂是实实在在的存在。前者曾被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撤销药品广告批准文号6个,违法广告被查处16次;后者被撤销药品广告批准文号3个,违法广告被查处11次。 连世贵从1989年到临江药厂,一直负责工会工作,据他介绍,该厂2000年7月到2002年8月底这段时间归属到张俊以生命之星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名下,但怎么归属的“至今没有人说得清”。 该厂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集体企业“临江人参皂甙厂”,1991年,在此基础上,从农行贷款建成“临江第一制药厂”,主要生产中药胶囊、片剂、颗粒剂,但所生产的9个品种都是大路货,“一直经营不好”,到2001年末,连本带息已经欠农行2159万元。1998年4月,吉林省铭泰药业有限公司董市长姚玉与临江市政府签订合同,以1600万元的价格买下该厂,约定欠款从2000年开始分8年付清,同时承担该厂298名职工中118人的就业安置。到2000年,“铭泰”也经营不下去了,“结果与张俊以不知怎么搭上了,是转租还是什么,我们也不了解”。 工人们能了解到的是,厂子的法人代表换成了张俊以的四叔张荣跃,他同时还是四平市塔山制药厂的法人代表,而派来的厂长彭立军“带来了几套很普通的设备”和“金肝清毒再生胶囊”、“神经平衡片”两个方子,新企业录用了118名职工中的105人。 连世贵的总体印象是“这一段时间效益挺好”,他介绍,“金肝清毒再生胶囊”每天生产30多件,每件96小盒,每小盒的市场价格是226元。“神经平衡片”每天生产10多件,每件100小盒,每小盒的市场价格是120多元。但是,“始终供不应求”的产品却每每由于关键原料供不上的原因停产,而关键原料供不上又因为“北京不往这拨款”。连世贵统计的情况是,“26个月中工人上班的时间一共也不到1年”。 连世贵觉得北京的企业之所以选中了他们这个厂是“上这找廉价劳动力来了”,因为这里工人干活每月平均工资370元左右,没活的时候一个月只开100元。然而,四平市塔山制药厂姓王的办公室人员却不这么认为,虽然他们“只在电视上见过张俊以的形象”,但还是把这个“一趟都没来过的”明星当成了“救世主”。这个1978年左右建成的药厂,原属拥有1000多头鹿的国营农垦企业“四平市种鹿厂”,长久以来处于停产阶段,300多职工多数来自农村,生计都成了问题。2000年,张俊以签了10年租赁合同,接收工人100人,“虽然只有五六十人上班,每人每月开300多元,但我们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还是搞起来了,可惜刚搞起来就出事了”。 对张俊以企业的调查让记者感觉就像掉入了迷局,各方人士似乎没谁能说得清“张俊以在干什么”,一位知情人疑惑地说:“张俊以花钱绝对是大手笔,在顺峰包一个单间每年就得好几百万,再加上那么浩大的各种广告宣传,光凭借几个小药厂怎么能养得起?”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