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学开设“职场厚黑学”课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3-09-17 03:58:43
四川成都一些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遭遇到诸多“怪事”——担心留不住人才,企业对优秀的人才“不敢用”,反而更青睐各方面稍微差一点的学生;不看求职者的简历,而是看应聘者的生辰八字和姓名与公司“命脉”合不合;还有的用人单位招聘时问起了应聘者的酒量。如此“怪现象”让很多大学生争着学起了“厚黑学”,有记者在成都高校周边的书店里看到,《厚黑学》、《厚黑人物》、《职场三十六计》等书籍,已成为毕业生的“另类教材”。(《中国青年报》2月4日)
我以为,大学生热读“厚黑学”,既是迫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也是出于自身需要的自觉行为。换言之,很多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成绩虽好,但适应社会的能力不高,无法达到用人企业的要求。迫使他们不得不学起了“厚黑学”,以期能从中获得应付社会上人和事的“法宝”。所以,在生活中,“厚黑学”已经成为众多大学毕业生求职前的一门“必修课”。
李宗吾先生独创的“厚黑学”理论,能不能教会大学生们适应社会的本领?笔者不敢妄言。我想说的是,现行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恰恰缺乏这样一门以教导学生如何走向社会、如何将知识尽快转化为社会工作“生产力”等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课程。
毕业了,对于大学生而言,不仅是学业的结束,还是一种身份和角色的转变。尽快完成这个转变,是他们成功踏入社会的第一步,非常关键。但往往有很多毕业生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个自我转变。某种角度上说,这与大学教育中“社会教育”的缺位有很大关系。局限于书本的文化知识学养,局限于校园小环境的生存交往空间,直接导致他们在走出校园之后,无所适从甚至手忙脚乱。
因而,我就斗胆提出一个建议——大学结合实际开设“职场厚黑学”课程,有所针对的教授一些职场知识、社会人际交往知识等,培养和锻炼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当前的社会现实来看,社会和职场不同于校园,有复杂的、形形色色的人际关系,有“适者生存”的残酷竞争法则,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功底再深厚,如果不学一点“职场厚黑学”,就有可能在求职或者工作的过程中被搞得筋疲力尽、伤痕累累,最终被社会无情的淘汰。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