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景文教授谈帕金森病的诊治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23 04:32:54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和人均寿命的明显延长,帕金森病现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该病在我国的年发病率为85~187人/10万人,50~59岁人群发病率为5‰,60岁~69岁人群发病率为10‰,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则更高。另外,有帕金森病家族史者,发病率可高达20%~30%,多数在50岁以后开始发病。有鉴于此,对于帕金森病诊治的研究,已被我国医学专家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蒋景文教授说:帕金森病最明显的病理改变是人体脑内的黑质细胞减少。近年来,医学界对其发病原因进行研究时发现,除了以往人们已发现的一些病因外,代谢中毒是一个明显病因,这些毒素包括环境污染和人体内产生的物质。休闲居 编辑
研究数据表明,脑细胞的代偿能力是很强的,当帕金森病病人出现症状时,脑内的黑质细胞至少已损失了30%,甚至60%。因此,专家建议,对有帕金森病家族史者应从40岁开始追踪其脑内黑质细胞减少的情况,以便早期发现。
蒋教授说:帕金森病病人的主要症状为震颤、强直、少动、平衡功能障碍,而“齿轮状强直”、“意向性震颤”、“慌张步态”是这类病人特有的症状表现。以往人们认为帕金森病病人没有智能和精神问题,其实是因为那时病人的寿命短,没有表现出来。现在,帕金森病病人的寿命明显延长,这个问题就明显表现出来,很多久病者都出现了智能减退和抑郁症。另外,有25%的病人出现直立性低血压、体温调节障碍。因此,对任何年龄的帕金森病病人在用药治疗前都要测量体位血压,以防止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同时在护理帕金森病病人时要注意保暧。此外,帕金森病病人常常表现为少动,甚至连散步都不愿意,但他们并不是懒,而是因为无法掌握自己的姿势平衡,不敢动或不能动,加之他们的腿脚时时发生肌肉强直,因此这些病人也容易发生腓总神经缺血、受损,导致足下垂。
对于帕金森病的诊断,蒋教授则强调说:有研究证实,在已确诊为帕金森病的病人中,误诊率高达20%。因为,在临床上,同样会出现帕金森病症状的还有症状性帕金森病综合征和帕金森综合征。前者出现于弥散性路易小体病、多系统萎缩等脑病病人,都伴有椎体外系症状。后者则出现于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利血平、锂等药物者,也出现于缺氧、AIDS、肿瘤等患者,还出现于一氧化碳中毒、锰中毒、甲醇中毒等患者。因此,临床医生和病人家属要特别注意对帕金森病病人的观察和检查,以利于对病人的鉴别诊断。
由于目前医学界尚无治愈帕金森病的方法,药物、手术等只能控制或减轻症状,又有很多副作用及局限性,因此选择治疗方法就成为医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药物治疗,蒋教授认为:目前医学界关于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主要观点有两种,一种是主张早期用药以提高生活质量,另一种是主张晚用药以减少“开关现象”、“寂寞现象”等合并症。而帕金森病人在晚期出现精神症状时,治疗则会变得非常棘手,必须在有经验的医生细心观察和指导下随时调整用药品种和服药量,同时病人自己及家属要特别注意服药时间、方法、饮食禁忌,并注意药物反应的出现及变化,必要时请医生处理,病人自己或家属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停药、减药或换药。
蒋教授说:对于左旋多巴治疗有效,但因长期应用药物疗效下降的患者,有时采用手术治疗。现在我国开展最普遍的外科手术治疗是丘脑切开术和丘脑底核损毁术。前者能改善病人的强直、震颤症状,但一般对少动症状无改善;后者虽然对病人的强直、震颤、少动症状都有所改善,但因手术部位与内囊仅相差0.5mm,手术不慎易导致瘫痪,而且有20%的病人术后还会出现身体及肢体大幅度摆动。现在最先进的手术方法是丘脑深部或苍白球电刺激,对于改善病人少动、强直、震颤等症状均有很好疗效,但手术费用昂贵,约需10万元。另外,未来的治疗已开始向异体移植、基因、干细胞转化方向发展。
现在医学界所应用的所有治疗方法都无法阻止帕金森病的发展,因此,蒋教授特别谈及帕金森病病人的病程进展及转归,以提醒病人家属注意对病人的关心和照顾。他主张要对帕金森病病人进行积极、细致而持续的治疗,并且家属要给予特别的关照。他说,病人在发病6~7年以后,吃饭、喝水都很困难,一顿饭常常要吃1个半小时,即使这样,病人也会因窒息而死亡。因此,应该尽量给这种晚期病人吃流食,有条件者应尽早给鼻饲。同时,晚期帕金森病病人身体抵抗力下降,常常并发肺炎或恶性肿瘤,但因为病人身体的反应机能减低往往不易觉察其病情变化,因此家属要特别加以关注,发现异常要及时送医院诊治。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