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小儿BronChITIsChIlDrEn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4-05-14 19:29:05
中医病名
咳嗽,痰饮,喘证。休 闲 居 编辑
定义及释义
支气管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为支气管粘膜发生炎症所致。一般可分为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因气管大多同时发炎,实际上可以说是气管支气管炎。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双肺可闻干罗音或不固定的粗湿罗音。慢性支气管炎指反复多次的呼吸道感染,病程超过2年,每年发作时间超过2个月,有咳、喘、炎、痰四大症状,x线胸片显示间质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改变。喘息样支气管炎泛指一组有喘息表现的婴幼儿急性支气管感染。
支气管炎临床以咳嗽,咯痰或伴喘息为主要特征。其中急性者多属外感咳嗽,慢性者多为内伤咳嗽。
病 因
西医病因
凡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都可成为本病的致病原。所不同的是本病常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因粘膜纤毛受损而继发细菌感染,即本病细菌或细菌混合病毒感染的机会较上感为多。营养不良、佝偻病、慢性咽炎的患儿易患本症。此外,空气污染、化学因素亦为本病的发病因素。
流行病学
以冬春二季发病较多。
婴幼儿或体质较弱者易反复发作。
病机探微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急性者多因感受六淫而发病。肺为娇脏,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的必由通道。外受六淫之邪侵袭,玄腑闭塞,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咳嗽。慢性者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所致。外邪犯肺,病久不愈,损伤肺气,卫外无力,外邪复犯,致缠绵不愈。脾虚失运,湿聚生痰,上干肺系,阻塞气道,而致咳喘。肾气亏损,失摄纳之权,气不下纳,则见喘促,短气。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诊 断
中医诊断
辨 证:
本病的辨证首先应区别外感与内伤。外感者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为邪实之证,临证尚需分清病邪的性质。内伤者多为久病或反复发作,起病缓,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临证需分清标本缓急。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主证:咳嗽声重有力,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头痛肢楚,舌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本证多因风寒束肺而致。肺气壅遏,不得宣通,故见咳嗽,声重有力。肺气闭郁,水液输化无权,聚而为痰,故见痰稀色白。卫阳受遏,腠理闭塞,故见恶寒,无汗等证。
2.风热犯肺
主证:咳嗽,气粗音哑,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分析:本证多因风热袭肺,肺失清肃而致。气逆不宣,故见咳嗽,气粗音哑。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见痰黄而稠。肺热上薰于咽,故见咽红而肿。风热犯肺,卫表不和,故见发热。
3.风燥伤肺
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可伴身热微寒,鼻塞头痛,舌红少津,脉浮数。
分析:本证多由于风燥外袭,肺失清润而致。燥邪犯肺,肺气上逆,而见咳嗽。燥伤肺津,故见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风燥外袭,卫表不和,而见身热等症。
二、内伤咳嗽
1.痰热壅肺
主证:咳嗽,痰粘稠色黄,咯吐不爽,面赤唇红,发热口渴,咽喉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本证因痰热阻肺而致。外邪入里化热,灼津成痰,痰浊阻肺,肺气上逆,故见咳嗽,痰粘稠色黄。里热薰蒸,故见面赤唇红,咽喉疼痛。热耗阴津,故见口渴。
2.痰湿蕴肺
主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可伴食少,体倦,便溏,呕恶,苔白腻,脉滑。
分析:本证因脾虚湿生,湿蕴于肺而致。小儿脾常不足,脾失健运,停湿生痰,痰湿上渍于肺,故见咳嗽,痰多。痰湿中阻,故见呕恶。脾气虚弱,而见食少体倦等症。
3.肺气亏虚
主证:咳嗽,声低无力,气短不足以息,痰白清稀量多,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分析:本证多因肺气不足,气逆不降而致。肺气虚,故见咳声无力。气虚不能化津,津聚成痰,故见痰多稀白。肺气虚卫外不固,故见体弱多汗,易于感冒。
4.肺阴亏虚
主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苔少,脉细数。
分析:本证因阴虚生燥,肺失濡养而致。肺阴亏虚,虚火内灼,肺失润降,故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承,故见口渴咽干。阴虚火旺,故见手足心热。
西医诊断
诊 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病 史: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后逐渐咳嗽加重。
症 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可有可无。婴幼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痛、胸痛。
体 征:
(一)急性支气管炎
1.发病可急可缓,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后逐渐咳嗽加重。
2.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可有可无。
3.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可闻干罗音或粗湿罗音,随体位变动及咳嗽而改变。
4.婴幼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年长儿可诉头痛、胸痛。
(二)慢性支气管炎
1.常伴有慢性鼻窦炎、增殖体炎或继发于重症肺炎之后。
2.主要症状为持久性的咳嗽,多日不愈伴喘息,痰量或多或少,严重时可有发热。
3.呈慢性病容,营养状态差,生长发育落后,体质差,双肺听诊可闻及干罗音或粗湿罗音。
4.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者可伴发肺气肿或支气管扩张症。
(三)喘息性支气管炎
1.发病年龄较小,多见于1~3岁婴幼儿。
2.咳嗽伴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双肺听诊可闻及喘鸣音及大中湿罗音。可有发热。
3.喘息一般无明显发作性,病程一周左右。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
4.反复喘息发作一般在3次以内,不够婴幼儿哮喘诊断的评分标准。
体 检: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可闻干罗音或粗湿罗音,随体位变动及咳嗽而改变。
影象诊断:胸部X线检查:急性支气管炎X线检查可以正常或有两肺纹理粗重;喘息性支气管炎可出现肺气肿的表现;慢性支气管炎X线胸片显示间质性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改变。
实验室诊断: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细菌感染导致的支气管炎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严重者可有核左移。病毒感染者多数白细胞计数正常。
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可有部分人表现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鉴别诊断
1.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伴鼻咽部症状,干咳,双肺听诊无异常。
2.支气管肺炎:发热、咳嗽、喘憋,双肺听诊吸气末可闻及固定的中小水泡音,重症肺炎有呼吸困难及紫绀。
3.支气管异物:有异物吸入史,呛咳,双肺体征不对称,限局性肺气肿及肺不张,胸部X线透视可见纵隔摆动。
4.婴幼儿哮喘:喘息发作≥3次,肺部出现喘鸣音,有哮喘家族史或个人过敏史。
并发症
反复发作者可伴发肺气肿或支气管扩张症。
治 疗
中医治疗
治法与方药: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以宣通肺气,化痰止嗽为原则。本病临床可按八纲及脏腑气血进行辨证施治。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以利肺,按病邪性质分别采用宣肺散寒,疏风清热,清肺润燥等法。因肺居高位,用药宜清扬,使药达病所。内伤咳嗽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一般情况下标本并存,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标本兼顾。
一、辨证选方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杏苏散加减。前胡、橘红、茯苓各lOg,杏仁、苏叶、半夏各6g。头痛恶寒加白
芷、防风;气逆喘促加炙麻黄;咽哑加蝉衣、桔梗。
2.风热犯肺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连翘、芦根各10g,前胡、杏仁、桔梗各6g,甘草3g。咽喉红肿加牛蒡子、青黛;痰多加天竺黄、黄芩;咳嗽剧烈加百部、枇杷叶。
3.风燥伤肺:
治法:疏风清热,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淡豆豉、浙贝各12g,沙参、桑白皮、栀子各9g,杏仁、甘草各6g。热重加生石膏、知母;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仙鹤草。
(二)内伤咳嗽
1.痰热壅肺
治法:清热宣肺,止咳化痰。
方药:泻白散加减。桑白皮、地骨皮、连翘各10g,黄芩、杏仁各6g,知母、甘草各3g。痰多加黛蛤散、天竺黄;热重加生石膏、芦根;口渴心烦者加炒栀子、淡竹叶。
2.痰湿蕴肺: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味。陈皮、半夏、茯苓各10g,苍术、苏子、莱菔子各6g,杏仁、甘草各3g。咳嗽重加百部、紫菀;胸闷不舒加枳壳、厚朴;大便秘结加全瓜蒌。
3.肺气亏虚: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止咳。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陈皮、茯苓各10g,百部、杷叶、白术各6g,半夏、甘草各3g。四肢不温加干姜、桂枝;汗出形寒加生黄芪、生姜、大枣;胸腹胀满加厚朴、枳实。
4.肺阴亏虚:
治法:滋阴,润燥,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杷叶各10g,玉竹、桑叶、扁豆各6g,甘草3g。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仙鹤草;阴虚发热加青蒿、生地。
二、专方验方
1.止咳散:半夏15g,葶苈子8g,川贝8g,熟大黄6g,竹沥汁6g。
除竹沥汁外,均烘干研末,竹沥混入其中,用纱布包裹,置锅中加少许水煎5~10分钟。将药包内汁挤净,加白糖少许,每服1~2包,日服2次。适用于本病属热证者。
2.化痰散:川贝末9g,猴枣0.3g。共研细末混匀。每服0.3~1g,日服3次。适用于本病急性期属肺热者。
3.桃花散:生石膏25g,川贝25g,朱砂5g。共为细末。每服0.5~1.5g,日服3次。适用于本病急性期属肺热者。
4.阿胶散:阿胶45g,鼠粘子3g,马兜铃15g,杏仁7个,甘草3g,糯米30g。阿胶用面炒,鼠粘子微炒,杏仁去皮。上药共研为细末。每服1~3g,日服3次,食后服。适用于本病慢性期属阴虚者。
5.参蛤三七胎盘丸:人参30g,蛤蚧4对,三七参30g,紫河车2具,蜂蜜250g。取新鲜紫河车洗净,入花椒汤中煮2~3分钟,剪成碎块,置瓦上焙干研末。余药均烘干研末,共炼蜜为丸,每丸3g。每服1~2丸,日服2次。适用于本病慢性期属气虚者。
6.热熨:白芥子40g,紫苏子40g,莱菔子40g,生姜5片,食盐250g。焙干共研细末,炒至50℃左右,装入纱布袋内,在两侧胸背及腋下来回熨烫,每次30~40分钟,每日2~3次。
中药:
1.小儿百部止咳糖浆:具有清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3~6岁每服5ml,6~9岁每服7.5ml,9~12岁每服10ml。日服3次。
2.小儿止咳丸:具有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3~6岁每服1/2丸,6~9岁每服1丸,日服2次。
3.婴儿保肺于:具有清肺化痰,理气降逆,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咳嗽属肺热痰盛者。
3~6岁每服0.3g,6~9岁每服0.6g,日服2次。
4.小儿珍贝散: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适用于咳嗽属痰热壅肺者。3岁以下
每服0.15-0.3g,3~6岁每服0.3~0.6g,6~9岁每服0.6g~0.9g,日服3次。
5.小儿止咳金丹: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适用于咳嗽属肺热阴伤者。周岁以内小儿每服1/3丸,1~3岁每服1/2丸,3~6岁每服1丸,日服2次。
针灸:
1.取肺俞、合谷、天突、丰隆为主穴,属风寒者加外关、列缺,属风热者加大椎、 曲池,头痛加风池、上星,针用泻法,用于小儿外感咳嗽;取肺俞、脾俞、丰隆、合谷、太渊为主穴,咳嗽兼喘加定喘穴,胸闷加足三里、内关,针用补法或灸法,用于小儿内伤咳嗽。
2.贴敷:麻黄1g,牙皂6g,细辛10g,白豆蔻6g,白芥子16g。共研细末,过筛。取药面0.7g,置万应膏中间铺匀,稍加热后贴患儿背部肺俞穴处。3天换一贴,连贴3~5张。
推拿、按摩:
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肺俞、分推肩胛骨,风寒者加推三关,风热者加清天河水,用于小儿外感咳嗽;补脾经、补肺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揉乳旁、揉乳根、揉中脘、揉肺俞、按揉足三里,久咳体虚喘促加补肾经、推三关、捏脊,阴虚咳嗽加揉上马,痰吐不利加揉丰隆、揉天突,用于小儿内伤咳嗽。
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高热者宜休息、降温,饮食应易消化,室温20~22℃,湿度55~60%。
2.婴儿要经常调换体位或抱起拍背,使痰易于排出。
3.痰液过于粘稠时,可适量增加液体入量,应用雾化吸入等湿化气道。
4.应用祛痰剂,如10%氯化铵每次0.1~0.2ml/kg,每日3次口服;10%吐根糖浆婴幼儿每次2~5滴,年长儿每次1~2m1,每日4次口服。
5.对慢性支气管患儿应加强支持疗法,注意户外活动及体格锻炼。对慢性鼻窦炎、增殖体炎进行彻底根治。
二、抗生素治疗
支气管炎多继发细菌感染,一般多采用青霉素或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病情迁延,常有混合性细菌感染且易出现耐药菌,治疗中应注意选用广谱类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必要时应用药物敏感试验协助用药。
三、支气管扩张剂治疗
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尤其是有哮喘家族史或个人过敏史,喘息严重者可选用β2激动剂、茶碱类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其他治疗
治疗思路与方案:
1.支气管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对支气管炎的治疗,多主张采用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2.急性支气管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除休息、改善通气、湿化痰液等一般治疗外,可单纯使用中医药治疗。中医通过宣肺、化痰、清热、润燥等治法,可有效地缓解症状,促使疾病痊愈。并发细菌感染时,配合选用银花、连翘、黄芩等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对病毒感染所致者,配合选用板蓝根、大青叶等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由于西药对病原体有较强的针对性,临床对有明确感染的病人应选用适当的抗生素,以协同中药发挥治疗效应,注意避免滥用抗生素,以减少不良反应。
3.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重点在于缓解期扶正固本,采用多种方法,防治结合,以防止急性发作。中医中药在这方面有独到之处,一般在缓解期常肺、脾、肾三脏同补,尤以补肾阳为关健。这类药物可提高肾上腺和甲状腺功能,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起到预防本病急性发作的作用。急性发作期需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