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攀比?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6-11-17 05:40:42
又到了幼儿园新生入学的时间,报名处挤满了家长,而最热闹的地方就要数“特小班”的报名点了。休 闲 居 编 辑
“特小班”是这个幼儿园今年新设立的特色班,它的“小”其实并不是召收的孩子年龄特小,而是指每班的孩子人数特别少。按计划,“特小班”每班只招收15名孩子,它在教学设备和所教课程等方面和普通班完全相同,但收费却是普通班的3倍!最初,对于“特小班”能否招收到孩子,许多老师都抱怀疑态度,但是,事实出人意料——不到半天,“特小班”便已爆满,甚至许多已经为孩子报了普通班的家长也要求将孩子送到“特小班”。一时间,幼儿园的“特小班”现象成了妈妈族的热门话题。
说实话,“特小班”人数较少,老师给孩子的关注当然会更多些,但其他方面较普通班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它却成为许多家长的首选。“特小班”为何如此受欢迎?幼儿园专门在“特小班”孩子的家长和打算把孩子送到“特小班”的家长中做了一次民意测验。当然,家长们为孩子报“特小班”各有各的理由,但总结测验的结果时,发现一个惊人的问题:家长们的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是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刻意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过其他孩子的一种心理状态。尽管许多家长不承认自己在育儿过程中存在攀比心理,但事实上,育儿过程中的攀比现象真比比皆是。
养育孩子,生活中处处有“攀比”
镜头回放一:丁丁的好朋友牛牛到丁丁家作客,牛牛的手腕上戴着爸爸出差时从外国带回的儿童手表。“牛牛,你的小手表真漂亮!”丁丁羡慕地说。“那是当然了,这是进口的呢!”牛牛骄傲地将手一扬。正在边上忙着招待小客人的丁丁妈心里一下子涌起一股酸酸的感觉。牛牛刚一走,她便拉着丁丁爸到街上去替丁丁选购小手表,可挑来挑去就是挑不到比牛牛更漂亮的小手表。星期天刚一到,丁丁妈便逼着丁丁爸专程去省城为丁丁买回了一只很酷的小手表。
丁丁妈(银行职员):我小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很不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有了好吃的好玩的,我就羡慕得要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我心里也渴望得到,但我从来也没有向爸妈提过,因为就是提了也没有用。现在我们有了这样的经济能力,我可再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我小时候的委屈了。别的孩子有了小手表,我们丁丁不仅也要有,而且我们要比别人的好。
点评:对孩子们的衣着、食品、玩具、生活用品等方面进行攀比,是年轻家长们育儿过程中攀比的最常见的形式。其主要表现为别的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得要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也要想方设法办到,使自己的孩子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家长们的物质攀比,有的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有的是由于自己小时候物质缺乏,现在对孩子产生的补偿心理;还有的是出于对自己良好生存状况的一种炫耀,希望通过孩子来体现自己生活条件的优越等。正是出于上述的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了“育儿物质竞赛”中。
镜头回放二:放暑假了,可以不用每天早早起床去幼儿园了,5岁的聪聪高兴极了。可刚在家里玩了两天,爸爸就为他报名参加钢琴兴趣班,因为隔壁王阿姨家的天天报名参加了电子琴兴趣班。还没学到两天,爸爸又为聪聪报名参加绘画班,因为聪聪爸发现天天同时还报了绘画班的。现在,聪聪每天上午要去学钢琴,下午又得到另外一个学校学绘画,晚上还要到有钢琴的大姨家练琴,小小人儿整天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
聪聪爸(私营企业主):等聪聪的钢琴课和绘画课学完之后,我准备再将聪聪送去学电脑,和周围其他的孩子相比,聪聪只报两个兴趣班是有点少了。我们这一代年轻父母对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都非常重视,我周围没有谁不愿在孩子身上“智力投资”的,我们当然也不能落后了,眼前的落后就是对孩子未来最大的不负责任。我想,“智力投资”就好比是做一门稳赚不亏的买卖,投入越多,将来的产出就越大。
点评:对孩子教育投入上的攀比,是家长们在育儿过程中攀比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兴趣班、特长班正是这种攀比的直接原因和后果。而各种贵族学校、贵族幼儿园、准贵族班的开办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家长们重视孩子的教育、舍得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投资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一味的攀比,则是对重视早教的曲解。造成攀比的原因主要是家长们缺乏正确的育儿思想,无法对教育孩子的目标及方式等作恰当的定位,所以只好随大流;同时,部分家长急功近利,有的甚至将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仅仅等同于金钱的投入,认为只要多花钱孩子就能成才,而忽略了孩子成才所必备的其他因素,比如父母的关心和引导等等。
镜头回放三:笑笑4岁半了,是个可爱的宝宝。那天,妈妈和笑笑在公园里遇到了老同学,笑笑叫她“李阿姨”。李阿姨正好也带着自己刚满4岁的女儿晴晴,两人自然而然将话题落到了孩子身上。“晴晴,讲个故事给阿姨和小哥哥听听!”李阿姨笑咪咪地对晴晴说。晴晴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一个丑小鸭的故事,晴晴出色的表演引得许多路人忍不住停下来观看,还有些人为晴晴鼓掌加油呢。晴晴的故事终于讲完了,笑笑妈对笑笑说:“你也唱首歌给阿姨和妹妹听听吧!”看着妈妈使劲鼓励他的样子,笑笑只好唱了起来,可才唱了一句,就忘了下面的歌词,笑笑不好意思的样子引得路人一阵大笑。笑笑妈满脸通红,讪讪地和晴晴妈打了一个招呼,领着笑笑离开了。
笑笑妈(产科医生):笑笑今天真是让我丢尽了脸,回来就被我狠狠打了一顿。晴晴比他还小半岁呢,可人家讲故事头头是道,而他连一首歌也唱不好,整天就知道吃和玩!想当年我和晴晴妈做同学的时候,我可是每一样都比她强!现在我的孩子却比人家的孩子差了许多,这叫我的脸往哪里搁呢?我现在都有些怕见晴晴妈了,唉,谁叫自己生的孩子不争气呢?!
点评: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是又一重要的“攀比”形式。有时候,这种攀比是将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家长会感到惭愧,然后回家“扬鞭奋蹄”;有时候,也可以是将自己孩子的长处与其他孩子的短处相比较的情况,家长会替孩子骄傲,甚至延伸出虚荣心。
在许多家长眼里,孩子本身是没有意志的,他们仅仅是爸爸妈妈可以任意操纵的小木偶;还有一些家长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他们便肩负着实现父母们未曾实现的理想和张扬父母个性的使命。因此,当以上两类家长遇到其他孩子时,他们总会忍不住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一番比较。这种攀比实质上是缘于家长自身的虚荣心和好胜心。
谁在为家长的攀比付出代价?
育儿生活中的攀比是家长们的事,但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攀比,家长都得为此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家长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但是,许多父母未曾想到的是,真正付出的代价的却是处在攀比中的孩子们。
代价之一:小小的人儿学会了攀比。
远的不说,就说在幼儿园里,每个班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孩子们之间相互攀比的现象。家长往往对孩子之间的攀比感到既无奈又不解,他们怎么也想不通,这么一丁点儿的孩子竟然也学会比吃、比穿、比谁家电子琴的牌子好!其实,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妈妈们在攀比,在谈论,孩子当然很快就学会了。
为什么&怎么办:父母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往往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当家长们在较着劲儿“比赛”的时候,就为孩子作了“最好”示范。所以,“孩子面前谨言慎行”,一点没错。
代价之二:孩子的自信心在攀比中失落。
直截了当地拿孩子互相比较,往往会使在攀比中“落败”一方的孩子受到诸如被家长责难、被同伴嘲弄等不公平待遇,必然会使孩子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想法。而这种比较经常是不够合理的,比如拿己短处比人长处。于是,在家长们一次又一次的攀比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已经不知不觉地被逐步削弱,并最终失落了。自信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意志品质,赏识教育之所以被广为推崇,其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它是通过赏识孩子从而强化了孩子们的自信心。
为什么&怎么办:事实上,由于先天条件及后天环境的不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发展潜质。养育孩子,只有尊重规律和科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育儿过程中的攀比实质上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或是以别的孩子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此种做法忽视了孩子之间存在的诸如兴趣爱好、身体发育状况、后天成长环境等个体差异,而一味以家长自己的想法来要求孩子,这不但违背了成长的规律,而且也会使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和感受公式化,最终必然会限制个性的发展。
代价之三:攀比造成孩子精神上的压力。
孩子的适应能力往往比我们想像的要强得多,他们为了取悦父母,往往会去揣摩家长的想法,小小年纪便产生较强的得失心。为了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同,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别的孩子更好,而一旦别的孩子超过自己时,他们便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为什么&怎么办:爱攀比的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强,当孩子不如人意时,他们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有的还会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甚至取消孩子优越的物质待遇,想想看,这些会给小小的孩子造成多大的精神压力啊!
一位明智的妈妈不会是爱攀比的妈妈,更不会是随意对孩子下结论的妈妈。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发展,让孩子在优点面前虚心,在缺点面前有信心,在出现真正的问题和不足时先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恰当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导孩子进步,才会让孩子重新找回欢乐的童年!
文/梁晓玲
≡ 查看、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