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
上海女人与旗袍
人气:
【字体: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07-03-15 21:33:13
三十年代的上海,因华洋杂居,洋货早已大量倾入我国,羽纱、呢绒、洋绸等面料正不断改变着传统的服装观念? 在上海江宁路的美琪大戏院和上海音乐厅里,在猩红的幕布和明亮的水银灯下,周旋、舒绣文、黄宗英、上官云珠、阮玲玉等等,她们身着一袭旗袍,把整个上海打扮得美丽、自重、惊艳。休 闲 居 编辑
也因为洋货的大量倾入,使当时新兴的民族工业陷入困境,上海商界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振兴国货,在上海建成了大型百货市场-蓬莱市场。当时一些爱国的名人也出席了商场的开业典礼,那一天,胡蝶、高倩萍等这些红极一时的明星们一出场,举座皆惊:她们一色的土蓝布旗袍,使向以著绸披缎的上流社会的太太小姐们也不禁为之倾倒。
从这时起,旗袍再一次以它海纳百川的风范擎起了时装的旗帜。淮阴因离上海不远,这股风气很快传来,不久,女学生们也穿上了旗袍,有钱人家的小姐和太太与她们的区别只是面料和款式的不同而已。
上海沦陷的时候。小小的古师傅来到了淮阴。古师傅拿手的是缝制织锦缎和蓝印花布旗袍。织锦缎他做成高叉无袖的,蓝印花布因为一直是我国传统染织艺术中的精粹,与中国女人的气质、身材、肤色、相貌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古师傅就采用嵌线、滚边、盘钮等独特工艺,使旗袍古朴清丽,韵味独特。
据讲开始时古师傅是很难的,他本来年龄就小,手艺还没有学精,加之又是外乡人,当时的苏帮、扬帮、宁帮和本帮的师傅们在这个小城里正为生意和声誉明争暗斗,由此可见,老人当时的辛苦和辛酸算来只有他自己知道了,幸好那时旗袍是市民的服装,加上他肯学技艺,又为人忠厚,最后终于成全了他的生意和手艺。
据说,他的店里从没有一件旗袍,都被顾客拿走了,谁不急着穿上自己盼望已久的华服呢?老太们说,别家店铺里做的旗袍只有形,却没有魂。
四十年转眼过去了,改革开放使旗袍这一国服大放异彩,老人也在花街开了一家小店,专做旗袍,尽管他当时已是七十高龄了。那些在四十年前就穿过他做的旗袍的老太们成群结队地去找他,据说,因为文革时被批斗他的手已抖了。
老人没有家,几年前他的侄子把他接去了,在一个秋天的晚上,老人离开了淮阴,我们无法知道那个老人走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情。
直到现在,还有人不停地提起古师傅,每当商场里挂出旗袍时,那些迟暮的美人们就不由地想起那个打扮过她们青春的古师傅。